在竹山县西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身影,身背急救箱,脚踏摩托车,来去匆匆,他就是该村村医、“温馨家园”园长,竹山县防“艾”第一人——王焕云。16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抗艾一线,视艾滋病患者为亲人,用行动化解歧视,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奉献,为艾滋病人撑起一片蓝天,为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赤脚出身 立志学医
和很多经过了多年医学教育的科班医生所不同的是,王焕云只有初中文凭。当时的他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帮助家里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当时队上有不少人因病不能出工,生活困难,苦不堪言。王焕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感到真正能够帮助乡亲们的莫过于从医。
于是,他决心拜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为师,背药性、记汤歌、脉决,熟读医书,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很快王焕云就被生产大队录用为赤脚医生。好学勤奋的他又在实践和各项培训中学习了西医知识。这样一个从没进过医学高等学府的他,不断用双脚丈量通往生命的道路,不断用赤城的心驱散病魔和绝望。
捕捉疫情 大胆判断
2001年7月中旬,该村一村民因感冒、发热,前来就诊,在询问和诊断过程中,王焕云发现其咳嗽、气喘、胸痛、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自述曾有过卖血史,王焕云联想到镇卫生院培训过和电视、报纸上报道过的“艾滋病”,怀疑他是单采血浆感染了艾滋病。为明确诊断,王焕云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了卫生院,卫生院进一步调查将情况上报到县CDC,后经县CDC通过检查确认该患者为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这一信息引起了县疾控部门的高度重视,派驻工作组进行普查,随后又相继发现几位病人。
这一惊人的发现,在王焕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一方面为村民们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样一个“怪物”而出现的恐慌情绪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他默默地搞起了调查,因为他知道附近还有几个村许多青壮年农民九十年代都曾到河南等地卖过血,他及时将这一数据通过卫生院报告给了县疾控中心,在以后县疾控中心组织的普查中,又陆续发现多例病人。
担起重任 用爱治疗
王焕云知道,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山村,发现艾滋病,无异于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许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对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视,不被理解,被抛弃,心理的摧残远远大于艾滋病的本身。关爱艾滋病患者,使村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得以了解,对防艾工作尤为重要。为了医生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父老乡亲的厚望,他说服了家人,义不容辞的担起了抗击艾滋病的艰巨重担,宣传防艾知识,为患者开解心结,协助基线调查,指导干预措施,在他的耐心开导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帮扶,山村的沟沟岔岔,一山一水,布满了他的足迹,真情付出重燃起患者生的希望。
在“防艾”的日子里,王焕云每月有20多天与患者生活在一起,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危险,他的亲人曾经劝他:“那是国家的事,你瞎掺乎,染上艾滋病你划得着?”他总是耐心的做着解释工作,一方面告知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感染,不要孤立、疏远艾滋病人;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关爱艾滋患者。
他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反歧视的动人篇章,为那些不幸的人们默默地奉献着,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与政府、医疗机构之间加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如此,在他的劝说下,在市人民医院进修的儿子放弃十堰的优厚待遇,回来和他一起从事防艾工作。有人问:“王医生,你一天到晚都和艾滋病打交道,又危险,又贴钱,有啥干头,咋还叫你儿子也搞这个?”他说:
从患者的眼神里,从他们和我的谈话中我知道,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到温暖,才觉得自己是正常人。我自己年纪也大了,能手把手的把经验教授给儿子,以后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继续防艾工作,能得到这些我也知足了。
他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却能妙手回春;
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职业道德培训,却能泽被群生;
他没有三头六臂,却承担起了伟大的事业;
他没有豪言壮语,却实现了与艾滋病人“心连心”的零距离接触。
他
就是艾滋病人的朋友,
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优秀共产党员”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王焕云。
(来源:十堰市卫生计生委)
往期【故事】回顾:
故事| 再度来袭!情诗两首 思乡千斤 ——记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针灸队
故事| 中国遇上阿尔及利亚,爱心遇上爱心——记援阿医疗队温情一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