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2017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某公交车司机因吃了感冒药犯困,驾驶公交时撞上了路边机非隔离护栏。
案例二:2016 年12 月,辽宁省鞍山市市民小孙感冒发烧,吃药后驾车上路,途中出现犯困、嗜睡现象,造成交通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
案例三:2015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一女子服用完感冒药后,开车经过一个路口时,突然晕眩,追尾前车。
研究发现,药物和酒精一样,都能削弱人类思维清晰性和判断力,而要安全驾驶汽车,司机需要保证基本的脑功能正常,包括认知、理解、注意力、平衡、记忆、小肌肉运动能力、协调力等。而药物和酒精都能直接影响甚至损害这些能力。
目前国内对哪些药品会影响驾驶安全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列出了7类在服用后可能会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这7大类药品包括:
1、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
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的代表为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等,还包括各种抗组胺药物,如酮替芬、扑尔敏、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通常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有时也用来治疗焦虑症。一般来说这类药物会引起困倦、嗜睡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驾驶者的思考、反应和应激行为能力。此外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还会产生习惯性,对安全驾驶或有潜在的影响,事实上这类药物应在夜间或临睡前服用。必要时可饮茶对抗其后遗作用,用来避免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
2、有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
此类药物的范围比较宽泛,引起恶心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等,但又不仅限于这些。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一般是指引起用药者过敏的药物,而过敏情况的发生有个体差异,每个人不尽相同。恶心呕吐或全身过敏都会显著影响驾驶者的身体状况,如导致失水、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造成用药者行动障碍,影响驾驶、带来安全隐患。患者在就诊时应及时将自己的过敏史告知医生。
3、止痛类药物
止痛类药物主要是指吗啡及其衍生物,为麻醉药品。如可待因、芬太尼、右美沙芬等等。这类药物临床上多用于镇痛,同时具有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用药者会产生疲倦感,甚至可能有视觉障碍、呼吸抑制、幻觉、精神松懈,平衡感失调等现象。长期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必须避免驾驶汽车。
4、兴奋剂
兴奋剂是指能刺激用药者机能,进而提升各项功能的药物。常见的有咖啡因、肾上腺素等等。这类药物会令用药者精神亢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情绪易激动、易怒等。其实这都不利于驾驶者保持平和的心情,会对驾驶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5、治疗癫痫的药物
治疗癫痫的药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这类药物同样依靠抑制中枢来发挥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是镇静、认知或记忆缺损、微妙的情感变化等。同样的,服药后会对驾驶者的思维、反应、行动等造成一定影响。事实上不管开不开车,这类药物本身就应该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步地调整到合适剂量为妥。
6、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人群较大,抗高血压药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突然用药或停药,用药剂量不适宜等都会令用药者的血压出现波动,进而导致头痛、眩晕、视力障碍、反应迟钝等症状。其实对于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只要能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不频繁更换药物、常规性地服用药物后开车还是相对安全的。但初始的高血压患者或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则另当别论。
7、降血糖药物
与高血压类似,降糖药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同样存在“药驾”的可能。某些降糖药物会造成血糖下降较快,甚至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比如胰岛素、磺酰脲类降糖药,这两类药物较容易引起血糖过低,甚至会有休克等严重的意外事件出现,因此服用后不应驾车。
除了以上这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会对驾驶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含有乙醇的口服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后至少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才能开车,否则会造成“酒驾”。另外,用于眼部检查的滴眼剂具有扩瞳作用,使用后短时间内会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也不适宜驾驶。
“药驾”可不是闹着玩的,每一位司机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到“药驾”的危害,不存侥幸心理,开车时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生病就诊必须吃药时也要主动告诉医生您的司机身份,避免误服易引起“药驾”的药物。
2、服药前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注意“禁忌症”“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3、非处方药(OTC药物)相对安全,但并非没有不良反应,服用后能否开车应咨询药师或医生。
4、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时更应慎之又慎,因为药物之间可能有相互的影响。
5、初始的慢性病患者或指标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正处于药物剂量调整阶段,服药后不宜驾车。
在“药驾”问题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显得尤为重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司机朋友们,请远离“药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