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撤标所涉及的药品,包括诸多常用药、短缺药。例如复方感冒灵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蒙脱石散等,这些属于常见药、低价药品种。
一方面是招标价下调,企业弃标现象屡次出现,一方面是多地发布短缺药预警信息。
“企业看不到预期的利润,不得不放弃该市场、甚至停止药品的生产。”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自2016年5月份始,依托国家药管平台,政府在全国建立了药品短缺监测系统,包括以医疗卫生机构为对象的哨点监测和以省集中采购平台为对象的平台监测。
2017年4月份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546个哨点共上传1218个短缺产品,涉及512个品种。27个省平台共上传658个短缺产品,涉及438个品种。哨点与本省平台共同短缺的有175个品种。平台上传全部生产厂家短缺药品平均短缺时间为5.3个月,其中350个药品是国家基本药物,占比53.1%。
保障短缺药供应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然而,“即使部分地区上调了部分短缺药的采购价格,企业也不愿意再继续生产或者供应。”上述医药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这对目前招标‘唯低价论’形成了压力。”史立臣向记者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的中标价格低,为了维持利润,必然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受伤的还是患者”。
“建议让常用药、低价药企业申报企业生产成本,在保证企业一定利润的基础上制定招标价格。”史立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