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光和热 展现我们中国医生风采——天津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贾岩峰
我是第19批援加蓬医疗队成员,目前在首都利伯维尔中加合作医院执行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任务。
我们工作的医院大约有160名职工,专科医生紧缺。医院距离我们的驻地大约26公里,每天上班单次车程在40分钟左右,赶上堵车得一个多小时,我晕车,每天到了单位都特别难受,稍歇片刻便开始工作。当地只有五家医院开设耳鼻咽喉门诊,医生很缺,所以婴幼儿、儿童和成人病人都得看。我们科只有我、一个护士长和一个收费员,有时会有一个实习护士。非洲同事很热情,我们相处很融洽。
我在这里接诊的主要病种是耵聍栓塞和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和这里气候潮湿、当地人的汗腺和耵聍腺发达、毛发较长、分泌物不易排出有关。因此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掏耵聍(俗称耳屎)和清理外耳道脓液。这样的病人每天大约10个左右,操作难度不大,但是费时费力。但是看到病人解除病痛后高兴的笑脸,腰酸背痛也值得了。
工作虽然辛苦也有快乐。我清楚地记得上班第一天,一位年轻母亲怀抱着一个不停哭闹的婴儿走进诊室。母亲转过孩子的头指着右耳让我看。孩子耳朵里面有大量的脓液,散发着味道。一看就知道是化脓性中耳炎,需要马上清理脓液。婴儿耳道很窄,科里没有儿童吸引器头,但是孩子必须治疗了。我把诊室里有限的器械翻找一遍,目光停留在一个20瓦的注射器上。用血管钳轻轻掰下针头部分,然后在血管钳的齿上打磨光滑,预防划伤孩子皮肤。再在成人吸引器头段缠绕几圈胶布,将针头套在上面。通过自制吸引器,成功清理了孩子耳内的脓液。妈妈和护士长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护士长乐呵呵的将针头洗干净放到器械盒里,并和我说,以后再有baby做吸引就用这个。
周末我们偶尔也会到海边休闲放松一下,吹吹海风,踩踩沙子,看看落日,或者大家一起包包饺子。
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特别思念亲人和同事。两个月前,我生病了,高热41℃多,输液半个月,更是想家。队友们对我精心照料,最终痊愈,我真心感谢你们——我的战友!转眼间,我们已在非洲渡过了九个月,在未来一年多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工作,发挥光和热,展现我们中国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