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莞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要求,今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要超过全市总诊疗的65%,而明年底,东莞全市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作为保障措施之一,《方案》提出,在门诊业务上,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启动阶段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至少要预留30%的门诊号源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转诊,并逐步增加。
影响大医院30%的收入
这是一个势必让多数大医院肉疼的规定。
公开资料显示,在大医院的收入结构中,门诊业务收入一般要占到医院30%~60%,门诊的药品收入一般占到医院药品收入的50%左右,门诊检查和化验费用数额也很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足够的门诊人次是维持一家医院住院量的核心基础。
现在推进医联体的政策下,大医院被强令减少30%的门诊量,未来则是药让渡大部分绝大部分门诊量。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到2020年,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医联体内,医生自由执业。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医联体建设,至少涉及超过1万家城市公立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其中,2000家公立三级医院,在本月内必须牵头组建、或参与组建医联体。
这也就意味着,本月底,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都要组建或者参与组建医联体,其他8000二极以上医院也要参与,东莞市的政策是落实国务院推进医联体的具体行动之一,未来类似的案例或将继续增加。
医院市场重新定位
早在国家推分级诊疗之时,已经埋下医疗市场的变局,现在巨变已经到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机构的进行定位: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
——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目标确定后,由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难以准确提高,“医联体”便成为解决之道。
将这样影响医药市场
分级诊疗制度之下,医联体建设将如何影响医药市场?
首先是部分门诊将转移到基层,这已经是确定的事实,这部分是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慢性疾病。
其次,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在医联体内部允许: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再次,由于门诊量是大医院住院量重要来源,所以为了保证足够的住院量,大医院会积极组建医联体,或者是综合性,或者是专科性的。
在这三种因素下,将发生什么呢?首先部分医药市场将转移到基层,但是由于基层市场是在大医院帮扶下的转移,且市场、采购、处方将会进一步同质化,所以,大医院的用药将影响到基层市场,对于在大医院掌握话语权的品牌药来讲,市场规模将会继续扩张, 继基本药物制度之后,或又将有一轮新的贵药下基层运动,普药在基层的市场或许会进一步被挤压。
当然,这种情况实现还受制于以下条件:大医院是否和基层的利益实现有效划分,双向转诊是否双方都有足够的积极性,处方在基层延伸时,是否会被现实或者利益截流,比如此前,在基本药物制度下,基层只能配备基本药物,很多患者便抱怨开不到大医院的药品,现在基层用药的放开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利益截流,一方面是消费能力和医疗保障报销的问题,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还有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统一,给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就是的原因,大家都懂得就不多说了。所以,品牌药开发基层市场,在巩固大医院市场之外,继续努力,原本在基层医疗市场占有优势的产品,需要迎接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