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给上万眼疾患者带来光明 被誉为“玻切女王”-“好医生”黎晓新
上世纪80年代,黎晓新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海归派”,回到当初默默无闻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30年间,她不仅自己从一名小医生成长为眼科大家,还带活了一个科室,带强了一个团队,带领北大人民医院眼科从籍籍无名到蜚声国际;她十年如一日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防治奔走呼吁,更上书卫生部门,促成了相关规定出台,推动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她用爱心温暖患者,用技术和责任守护生命,给上万名患者带来光明,被誉为“玻切女王”、“光明使者”。2015年6月,黎晓新荣登“中国好人榜”。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但一开始,她也经历了一段相当举步维艰的日子。早期,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精心养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发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儿的成活率提高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早产儿因长时间吸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为了不错失挽救患儿视力的时机,唯有对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做起来却是阻力重重,最大的困难在于医生的不理解、不配合,很多人说她是“管闲事”,很多情况下她会被拒绝。但她没有屈服,通过和儿科医生反复沟通,讲明原因,最终取得了部分儿科医生的配合。同时,她还不停地给麻醉科医生“做功课”,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愿意和她一道试试。1995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重视早产儿眼睛的健康,黎晓新“斗胆”给当时的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年,黎晓新在当时的卫生部的支持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预测题】请谈一谈“玻切女王”黎晓新事迹对你的启示。
2.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17年打造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好医生”李勇杰
让帕金森病患者不再震颤,让神经疼痛的病人不再痛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生李勇杰头顶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光环,创造了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奇迹。他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回国。17年来,他打造了功能神经外科的“中国队”,带领团队进行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全球第一,为10万余患者进行了医治,还培训了6000多名技术骨干,让功能神经外科在全国各大医院落地生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众多病人中,为给家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变得一贫如洗的家庭数不胜数。每每遇到此类求医者,李勇杰心情都无比沉重。几经考虑,李勇杰提出了“终点站”概念。“我希望可以告诉患者,不要病急乱投医,这里解决不了,其他地方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李勇杰希望给这些患者一个信念,让他们心里更踏实些。而为了让病人甚至同行真正认同自己“终点站”的概念,他积极拓展功能神经外科的内涵和外延,带领团队不断追踪世界领域在功能性脑病的最新动态,最终改良了技术方法,提升了治疗水平,拓展了治疗范畴。2015年3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预测题】李勇杰身上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你如何理解?
3.“B超神探”贾立群 医德共济打造“金字品牌”
贾立群,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从医36年来,他坚守在门诊一线,把梦想当信念、把工作当事业、把患者当亲人,医德高尚、医风严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接诊量达30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确诊7万多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个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贾立群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常态,用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对待所有患者,廉洁从医。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承诺,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感谢塞给红包,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由于超声检查需要空腹进行,为减少孩子挨饿时间,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为患儿做检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他腹部不适,按着肚子完成所有的检查后,才赶到成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患有急性阑尾炎已穿孔坏疽,马上做了急诊手术。面对主刀大夫的不解,他忍着疼痛有气无力地说:“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啊!”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贾立群先进事迹。
【预测题】“把梦想当信念、把工作当事业、把患者当亲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欢迎小伙伴们写出自己的面试答案及想法,小编会在下期公布答题思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