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专栏作者/Chenlia

 一个医药行业的小学生。

案例说:案例是来源于实际,但是为了以避免敏感的信息和回避相关人物进行了调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文呈现的是思维逻辑,不涉及具体的销售行为。供医药同仁参考。


案例背景:


这是一款口服药,符合适应症的门诊患者较多(病情轻)。病情较重的会收治在住院部。此药物在历年指南中一直有其推荐,但临床运用较少。有厂家重新梳理二次开发,进行推广。但在2013年,国外的指南中出现了一句话,“在XX症状较少的地区,使用此种药物不会获得临床益处”,但在2年后,中国的指南重新修订的时候虽然延续推荐了此种药物。面对国内外指南的不同,国内的专家选择了站队在“国外指南”一边。


但是如果想要专家在学术演讲中回避,或者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可行吗?


如果是长期合作的公司,有可能实现,专家讲课内容遵循国内的指南推荐是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客户基础很弱,厂家对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弱。一部分专家讲课时对此话题一语带过了,但也有很较真的专家。


其中一位专家,在一次学会组织的指南巡讲中,讲到药物治疗时说“以前国内外推荐了某种药物,但现在有点变化,在2013年国外的指南已经不像以前推荐一线用药了”。如果他在全国性会议的指南解读上,一再强调国内外的差异,其的学术影响力会直接动摇医生的观念甚至治疗选择。


这位专家在专科领域属于全国级别讲者,他担任所在领域的医学会职务。同时,他也是地区的学术带头人。从既往发表的文章和职业经历发现,他和同领域的其他专家不同,除现有专科领域以外,他还有比较强的免疫和感染研究的背景。

 

回顾一下多次地拜访和沟通,专家曾经说过:

 “这类患者目前是下降的,你们应该去三甲以外的医院去找这种患者”

 “我们曾经用过,但是因为以前制剂的剂量过大,不符合临床实际,我后来就没怎么使用了”

 “这种疾病发病急但恢复很快,目前的治疗已经足够了”

 “2013年的国外指南已经不支持,不推荐了”

 “这类病人的血清学诊断没有标准”

 “国外指南说,如果没有血清学证据就不需要用”

“国内外的比较的讲法,你觉得听众的反应如何?”

 

怎么办?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工具一


购买流程(草草画个图,描述一下举例,不做深究)


“购买流程”结合分析,专家对于此类药物的选择处于“治疗选择阶段”,疾病的诊断不是问题。对于国外提到了“血清学相关”的内容,其实是很矛盾。因为实际上国内外这个检验没有统一的“金标准”,即便在“评估/诊断阶段”增加血清学检验,也不一定会成为成为处方行为的驱动因素,反而更有可能成为争议性较大的“障碍因素”。所以,选择从“方案选择阶段”寻找可能的机会。集中需要考虑方案选择中,与处方行为相关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


工具二


为了找到观念上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并区分其优先顺序,我们用“观念判断”的工具进行分析梳理(表格)。


外部因素(环境),这里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科,疑难杂症多。相对而言,和指南相关的疾病是个“小问题”(归为障碍因素/B)。病人的流行学特点显示,确实呈现下降趋势。(B);病人中呈现年龄差异明显(为驱动因素D),用药方案多联合方案(D)50%的概率选用某特定机制药物(D)


期望的治疗经验,他希望疗效确切,临床证据质量高(D)作为区域学术水平的领导者(D/B)跟进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D)


信念,他认为国外指南提示这类药物使用的前提需要满足血清学要求(B因为临床此类药物的血清学一直备受争议且假阳性多,所以并不具备参考价值。)以报道的文献显示,重症患者运用此药的证据质量较强(D)近年疫苗的大量使用,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D/B)(备注:这里的归类驱动D,障碍B,中性因素D/B是基于产品的治疗定位与客户学术需求匹配的结果。)


匹配其日常处方习惯后,就可以解释他的处方行为了(治疗方案)。


如果用一致性进行描述,把3方面因素统一成一句话,可以成为“他的某疾病的轻度患者会选择XX治疗方案(指南推荐的另外药物),因为他相信国际指南的推荐,符合他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目标要求”“他没有选择XX药物治疗轻度患者,仅选择重度患者使用。因为他认为轻度患者发病呈下降趋势,且病程短,用目前的方案治疗疗效满意(治疗后病程短)”至此,我们也通过一致性的关联,排除掉了一部分最初觉对行为目标有影响的因素。这样思路相对清晰集中。

 

所以,也可以判定专家之所以在指南讲解时有前文所述的表述,基于他对理论和临床实际的认可,是合理且有理有据的。并不是故意为难厂家。这样的专家,如果方法得当,应该可以重新塑造观念。


杠杆点


经过分析,设定行为目标,第一阶段是“在会议演讲中不再强调国外指南”所以相应的,观念上要重新进行塑造,逻辑上的杠杆点可以拟定为:


针对其观念,进一步的行动策略其实就是针对可能的杠杆点(阶段性目标):

➀ “证明轻度患者在处方的方案选择阶段时,血清学指标作为依据是有限的。”

 “证明选择此类药物在轻度患者的必要性(基于免疫学证据)”

 “最新的研究或者meta分析证据支持”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探寻,国外的指南中推荐的变化原因。其结论是普遍适用还是有先决条件存在……

 

不过,很快就发现如果要证明血清学指标局限性,能看到的资料研究时间都比较早,有的甚至是90年代以前的研究,好不容易找到的样本较大研究,但作者解释其机制时和数据统计的统计学方法时,语焉不详。所以,尽管提供给专家了,但如隔靴搔痒,对其观点影响不大。其次,“免疫在机制上可以解释,但缺乏临床数据支撑”,这样的结果令人失望。


看着专家继续沿用自己的理解讲课,一愁莫展。希望在哪里呢?


且看下回分解“(下篇)重回指南”

本人受自己经历和认识限制,分析难免有偏颇,请大家批评指正。





后台回复【Chenlia】,观看专栏作者全部文章

合作、投稿等事宜请在微信后台回复

思齐圈(www.siqiquan.org)——专业知识分享平台

 精彩活动预告☟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