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以基层“可实施、可追踪、可考评、可负担”为原则,与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保持一致。
作者|孙凡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成为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为满足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需要,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11月10日上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正式发布。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介绍,2009年启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管理,依然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之一。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以高血压单病种为突破口,完善工作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逐步引导实现高血压患者基层首诊。
据了解,2017年4月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设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和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并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订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拟在基层推广使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努力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防治管理服务。同时,在贵州、云南两省开展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试点工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介绍,此次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是在2014年版本基础上修订的。《指南》以基层“可实施、可追踪、可考评、可负担”为原则,与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保持一致。目前,《指南》已通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发行,并可在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免费下载。
据《指南》中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其中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高致残和致死率,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血压也是降风险。
记者发现,《指南》对于基层高血压管理,从组建高血压管理团队、配置基本设备、保障基本药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说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托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高血压管理团队,在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按照《指南》要求为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服务。《指南》内容还包括高血压管理基本要求、管理流程、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长期管理要求等,确保其可实施性、操作性,对直接的操作以推荐为主。
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高血压诊疗水平,《指南》将辅以《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手册》,对指南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提供推荐依据,扩展基层医护人员相关临床知识。
据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针对《指南》,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设置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包括“雄鹰计划”骨干培训班、“群雁计划”培训会、“云鹊计划”网络培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2017年,首先完成贵州、云南两个试点省份的培训全覆盖,并逐渐向全国扩展。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