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
不少老年患者“组团”
到医院门诊要求打“春秋针”
认为这样可以预防脑梗。
武汉多家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表示
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没病输液反而还会加重心脏负担。
不少老人在注射室打“春秋针”
72岁的张婆婆患高血压、高血脂多年,是脑梗的高危人群。她听街坊介绍一种“保健方法”:静脉滴注丹参、刺五加等成分的“扩管针”,可通脉活血,改善血液循环,还能预防脑中风。
“我看小区老人每年冬春和秋冬交替的时候都会去打这种针,从前年起,我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医院打。挂几天吊瓶,一个冬天我都不担心了。”张婆婆说。
这两天气温骤降,张婆婆在家忙家务时,突然一侧手脚不听使唤、说话困难。子女将其送往武汉协和医院诊治。该院神经内科医生李嫚诊断,老人颅内血管梗塞。幸亏送医及时,医生最快时间溶栓打通了血管。
张婆婆纳闷,“我每年都会打‘扩管针’,怎么脑血管还是会堵塞呢?”李嫚无奈表示,临床每年都会接诊不少老人,以为打了“春秋针”就进了保险箱,甚至将医嘱的降压药、降脂药减量或者不吃,这样很容易导致危险发生。实际上,所谓的“春秋针”能预防脑梗,并无任何科学依据。
眼下武汉气温骤降,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到医院门诊要求注射“春秋针”的老人明显增多。
在汉口一家三甲医院门诊,75岁的唐爹爹说,小区几个老人约着一起打了3年,他们都感觉效果不错。“反正对身体没坏处,打针起个预防作用,我们求个心安。”唐爹爹说。
武汉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办负责人表示,近段时间确实接诊不少要求输液的老人,这部分患者中很多合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或曾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总是担心自己随时突发心梗或中风,希望输液能“清理”血管。医护人员也经常遇到尴尬,劝说老人没必要打针,但很多人不听,执意要输液。
武汉市第一医院一位急诊科医生表示,往年每到降温或者换季前后会接诊一部分打“扩管针”的老人,医护人员做了大量解释工作,希望不要陷入“输液防病”的误区,但收效甚微。他担心,目前该院门诊输液取消,拦住了一部分主动输液的老人,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索性转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多寄希望于输液,而忽略了日常的高危因素管理,反倒给身体埋下隐患,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突发状况。
“春秋针”到底是否有效?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刘建光教授说,所谓“春秋针”其实是一些能够起到改善循环作用的药物,但这类药物一般是在患病期时使用,对于非患病期的市民没有治疗或预防作用。
在临床上,没有“春秋针”能预防脑血管病的说法,目前也尚无证据表明定期输液能预防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如在没有患病时输液,非但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不良后果。”刘建光教授说,如增加血容量,对患有心脏病、肾脏疾病或高龄患者来说,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和心脏负担,这样做适得其反。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波教授表示,“如有市民打针后感觉身心舒畅、精神振奋,很可能是打针带来的积极心理暗示起了安慰作用。”她说,的确很多老人头晕、胸闷、腿疼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是无法通过输液来治疗的,只能通过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降低血脂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多严重情况则需要支架介入治疗,不可能通过输液或者偏方来疏通血管。“
脑梗预防,关键在于平时规范的药物治疗,控制高危因素。”胡波教授说,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肥胖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严格控制高危因素,平时劳逸结合,合理健康饮食。
刘建光教授说,如果老人出现头疼、头晕、语言不利、吞咽障碍、肢体麻木,肢体瘫痪、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脑卒中的典型发病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及时送往就近的卒中中心进行治疗。应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每延迟1分钟治疗,脑细胞面积越大,而最佳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4.5小时。”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刘迅 通讯员 李菡 张方方
往期【健康晚餐】回顾:
健康晚餐|据说这事好多人都搞错了,错了后果非常严重!有你吗?
健康晚餐|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那么这个蛋该怎么吃呢?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