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缅怀大医载大志 立足高远筑高峰 ——追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国腹腔镜技术开创者之一、荆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奠基人邵如庆

他是一名普通的医者,却为我国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以学识服人,同行们渴望得到他的指点,患者们期望得到他的救治。

他是老专家们最信赖的“战友”,是中青年医师心中的“大咖”。

他把名利看得淡薄,只想做一名纯粹的医生,只想做和治病救人相关的事。

他一生唯医,临走时,将遗体捐给了红十字会用作医学研究。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秉持怎样的信念才能心安无悔?什么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快乐?邵如庆教授用他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着眼未来的“前瞻”智慧,立起荆医发展的四梁八柱

邵老是荆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奠基人。他建立了湖北省电视腹腔镜培训基地,开展了全国第二例腹腔镜手术、全国首例腔镜子宫全切术;在急诊医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建立了重症监护 ICU 病房,开创了全国三种急诊模式之一;建议并积极参与了生殖医学科的组建。

他以前瞻的眼光和智慧,为医院的学科规划立柱架梁,为叫响“荆医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荆州市政协副主席、荆州市中心医院院长毛精华

邵如庆教授读书照

195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的邵如庆,被分配到湖北省人民医院工作。而他更想到基层医院去锻造自己,于是,成就了他与荆州市中心医院的不解之缘。

邵如庆对医术精益求精:把每一个患者当做第一个患者,把每一例手术当做第一例手术。手术台上的他一派温文、一脸坚毅,令助手不得有丝毫马虎或懈怠。

人们都知道,荆州博物馆里有件珍宝“西汉古尸”,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年,对古尸主刀颅脑解剖研究、原样保护的,正是被誉为“荆州第一刀”的邵如庆。他也因此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荆州市中心医院第一次获得的全国大奖,邵如庆也成为医院当时的科研专家“第一人”。

荆州市中心医院原生殖中心主任皮洁教授说,把电视腹腔镜从国外引进来,邵教授是真正的全国第一人。

1987 年,德国人 PMouret 采用先进的电视腹腔镜从事胆囊切除的消息见诸报端时,邵如庆强烈感知到,腔镜技术将引起医疗界的一次大革新。年已55岁的他又一头扎进去:把它引进医院,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1992年,邵如庆主刀完成了全国第一例电视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和全国第二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在电视上进行同步直播。

手术大获成功,轰动了全国。全国各地的医生闻讯而至,都想跟邵如庆学习电视腹腔镜技术。为此,他前后举办了 13 期全国电视腹腔镜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外科专家。荆州市中心医院的腹腔镜技术更是一度领先全国。

在邵如庆等一批专家教授的引领下,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手术范围不断扩大。在攻克腹腔镜技术领域后,医院又先后拥有了宫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经皮肾镜、脑室镜等,手术涉及耳鼻喉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几乎所有的外科领域。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荆州市中心医院在腔镜技术领域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领地。

邵如庆教授(右二)与世界腹腔镜之父赛姆教授(左一)合影

格物致知的“精诚”追求,引领荆医治学的大医路径

作为邵老的学生,我深深感动于恩师在医道求索中的苦心孤诣。邵老退休前的最后10年,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电视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上。他和同事们一起编写了《电视腹腔镜手术入门》,并于1999年出版。为了写作此书,年近七旬的邵老可谓呕心沥血。他说时不我待,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外科医生早日受益,少走弯路。

——荆州市中心医院原普通外科主任杨志奇

熟悉邵如庆的人都知道,他生活简朴。从医近50载,他始终将严谨治学、不断探索医学本质,作为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从23岁到63岁,邵如庆一直站在手术台前。无影灯下,钩状电刀、分离钳、钛夹钳、电凝吸引器,他主刀讲解、提示,助手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说:我要用自己大半生的经验探索腹腔镜下的常规手术,将这些传给年轻人,造福千千万万人。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杨志奇回忆说,这是恩师邵如庆经常对学生们的讲话,也是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

邵如庆一生都热爱学习。荆州市中心医院原宣传科科长张帆回忆,在邵老的学习、工作生涯中,夫人张爱容是他最默契的伙伴,最坚强的助力。

邵如庆在武汉同济医院进修时,认识了当时已是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的张爱容。张爱容特别爱看书,邵如庆也爱学习,两人不知不觉走到了一起。邵如庆说服张爱容和他一起来到荆州市中心医院,随后,邵如庆成为医院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张爱容成为妇产科学科带头人。这对医学伉俪在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比翼齐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病人多,医生少,手术条件差,夫妻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许多重大手术都是两人同台完成。在一起攻坚克难,成为夫妻俩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荆州市中心医院原院长卢德高深情回忆恩师邵如庆:“邵老是我的恩师,在业务上,手把手地教我做手术,从最基础的阑尾、疝气,到肝胆外科、胃肠外科、颅脑外科,引导我一步步成长。”

邵如庆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地滋润着一批又一批渴望献身医学事业的有志之士。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大医“血脉”代代传承,大医“路径”生生不息。

邵如庆教授为医生讲解腹腔镜技术要领

视患如亲的“医者”情怀,彰显荆医担当的初心如磐

邵老有个多年不变的习惯,白天做完手术的病人,晚上不去看一下就无法入睡。每晚,他都要对病例反复研究至凌晨。只要有病人、有会诊,他都会随叫随到。在他弥留之际,只有听到“手术室有病人了”才能唤醒他。

——荆州市中心医院原院长卢德高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 CT 和核磁共振,脑外科检查只能从颈动脉注射显影的药水,然后用 X 光线照射。”卢德高说,在那个年代,防护措施也不好,医生不可避免要受到辐射的伤害。邵如庆无暇顾及这些,长期坚守在辐射下为患者诊断。

有一次,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昏迷,需要切开气管,把呼吸道中的痰液吸出,才能保证呼吸通畅。当时已是享誉全国的医学专家的邵如庆想都没想,就亲自为病人吸痰。他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岂敢有丝毫懈怠。”

邵如庆用行动肩负起医生的天职,对患者从不轻言放弃。一位老人因腹部外伤,腹腔内感染严重,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随时有死亡的危险。亲属治疗费用已所剩无几,要求放弃治疗。医生常见生死,此刻邵如庆却颇为动容:“你不能走,我们再试试!”邵如庆紧握着病人的手,感动了家属,患者被重新推进病房。后来,邵如庆悄悄用自己的工资,为患者家属补缴了治疗费用。

哪怕自己掏钱,也要把病人治好。这样的事情,邵如庆不知道做了多少回。没有大爱,难成大医。邵如庆对待患者,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卷着泥巴裤腿的农民,只要来找他看病,他都会认真负责地诊治。每天下班回家,邵如庆还要花很长时间对病例进行反复研究,书房的那盏灯常常亮到凌晨。

如今,点灯的人走了,他却在每个人心中都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载着他的梦想和初心,不断前行。

邵如庆教授查房照片

淡泊名利的“纯粹”胸襟,昭示荆医人文的崇高境界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邵如庆不仅是荆医人的春泥,更是医学界的春泥。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荆州市政协副主席、荆州市中心医院院长毛精华

行医一辈子,邵如庆的“医者”之义振聋发聩——若仅是以医谋名利,此为“医匠”,不足以言大医;若以医济世,无私奉献,则为苍生大医。

1985年,上级主管部门准备提拔邵如庆担任医院院长,任职通知准备公布,却被邵如庆硬生生拦了下来。他表示,只想当一个纯粹的医生,只想做和治病救人相关的事。

2002年,到了退休年龄的邵如庆婉拒医院留任请求,卸下所有行政职务。究其原因,他的回答意味深长:“治病救人是我追求的事业,我无怨无悔,尽了自己的全力。带路容易让路难,值得我欣慰的是,在我曾经走过的路上,还有很多年轻人将继续走下去。”

尽管回到故乡上海,邵如庆依然心系荆州,情牵荆州市中心医院这片他奋斗了一生的沃土。即使身在上海,他依然为了医院发展奔走:经常考察学习上海的医院,记录下值得学习的方方面面,请老干科科长何华提交给院领导,为医院建言献策。

83岁时,来势汹汹的帕金森病几乎摧垮了邵如庆的身体。但听说医院将整体搬迁,扩大规模发展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连连点头说着:“等身体好点,就去‘新家’看看!”可惜,老人的心愿终成遗憾。

2017年10月15日,邵如庆在上海溘然长逝。遵照其遗嘱,家人将他的遗体捐赠给上海市红十字会供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使用。

告别现场,没有花圈和哀乐。只有大医精诚的誓言,无声地奏响最后的壮烈。

或许,站在一棵大树面前,人们常常赞叹那壮硕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而看不到深深扎在泥土里、默默向大树输送营养成分的须根。其实,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根就是精神。

德厚流光,高情远致。邵如庆心系生命、执着刻苦、热爱生活、心存大爱的巨大精神财富将时刻指引后继者。斯人已去,精神却历久弥新。

邵如庆教授与夫人张爱容晚年生活照

后记:

携梦想出发 带初心归去

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邵如庆,一位普通的医者,以85岁的高龄离开人世,却令无数人怀念,令无数人敬佩。

他的精神魅力何在?笔者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逝者之遗风、生者之讲述,概莫能外,皆为“医道”。

在全国率先开展腹腔镜技术,奠定学术的领先地位,是医学专家邵如庆;创建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生殖医学三大学科,挺起医院发展的“脊梁”,是医院奠基人邵如庆;专注本职、让贤后辈,以身作则书写大义,是人生导师邵如庆。

无数个为医学耕耘、为患者奉献的片段,成就了今日纯粹的“医生邵如庆”。如今,经济利益、医疗环境、学术压力等,往往成为医生无法绕开的外物。再观邵如庆,犹如一面镜子。其纯净初心的背后,是坚守济世的梦想。其纯粹的人生、价值坐标、生命高度,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最需要也是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鼓舞广大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朱飞 何华 匡奕君)

文字转载自2017年11月11日《健康报》,图片转载自荆州市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   覃琴琴

审核   黄   斌

发布   覃   莉

-End-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