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今日正式揭牌
2017年12月7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在厦门市中医院举行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的揭牌仪式。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庄稼汉、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卢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陶晓华等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厦门市政府及其市直相关部门和相关协作单位领导,以及厦门市中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医生、护士代表四百多人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也是事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厦门市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的合作共建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五大发展”示范市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厦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
这也意味着厦门市中医院可以充分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校优势,扩大影响力,在资源引进、课题立项、重点学科建设等政策方面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倾斜支持,还可以通过引进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对医院进行全方位指导与帮助,快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表示,北中医与厦门市中医院在对台教育、留学生实习以及继续教育方面已有二十余年的合作关系。此次“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的成立,将开启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医的历史;将开启更进一步惠及厦门市民的中医高端服务,和北京齐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的历史;徐校长说,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此次的合作就是要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厦门来,让厦门人民感觉到今天的挂牌不是简单的挂牌,而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徐校长认为,厦门市中医院不仅仅是厦门的中医院,而应该是福建省、海西地区,甚至是海峡两岸,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是服务于东盟十国以及南半球的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的延伸和服务的支点。
徐校长表态,北中医将拿出自己的真诚、实在的支持和办学实力,让厦门的老百姓享受高端的中医药服务;让医院的员工,特别是年轻的员工能在北中医这个大家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厦门市政府卢江副市长说,厦门市中医院是一所颇具中医特色优势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和交流基地,是福建省对外中医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享有盛誉。通过合作,必将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进一步补足厦门中医药工作短板,进一步提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在东南亚的辐射带动作用。
厦门市将全力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的发展,希望厦门市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厦门市及周边地区、福建省和海峡两岸的广大同胞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积极贡献。
厦门市市长庄稼汉,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共同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揭牌。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4481人,专任教师117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2.6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0.58%,有博士生导师397名。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96人,其中本、专科生6635人,硕士研究生3281人,博士研究生680人,研究生占37.39%,境外学生占10.02%。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042人,远程教育学生156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9293人。
学校现设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另有临床教学基地36所,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
自建校之初,学校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已为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美国中医中心,与日本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学校正加快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