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
2月4日是第19个“世界癌症日”,国际抗癌联盟2018世界癌症日主题是——“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 ( WE CAN, I CAN)”。
当代社会的医疗水平对于所有“癌”的治愈依旧无法实现,“癌症”依然被人们视为“绝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研究出一些抵抗癌症的方法和药物治疗,虽然不能保证完全性治愈但也能给予癌症患者生的希望,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究能够战胜癌症所带来的危害。
据《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数据,在中国,每年新诊断癌 症病例429万例,总死亡281万例,相当于每分钟约8.2人确诊为癌症、约5.4人死于癌症,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战胜癌症,能做些什么?
对于确诊的癌症患者来说,合理的抗癌之路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重视癌症早期发现、正确选择抗癌治疗方式、寻求支持分享经验。
癌症患者合理选择抗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那如何才能走上正确的抗癌之路?
第一,准确诊断。在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定位诊断的基础上,活检病理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
第二,明确分期。肿瘤分为I-IV期,也就是通常说的早、中、晚期,不同分期治疗目标不同、治疗方案亦不相同;简单的说,早期肿瘤患者建议根治性手术(或放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而晚期肿瘤患者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需要全身系统治疗,根据不同肿瘤、不同分型等选择化疗、靶向治疗等等。第三,选择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诊治。
生命—健康
全程约100步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才是真正预防癌症的关键。烟酒的摄入对于肺部、肝部的伤害极大,戒烟限酒成为重中之重;其次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证睡眠、保持良好心态也是必要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少年头”,愉悦的心情对于人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其实也很重要;再就是规律饮食,注意均衡营养,尽量少吃腌制、油炸、熏制、霉变的食物,这些都是健康生活的必经之路,重中之重。此外,一旦肿瘤君来临,也要保持心态平和,选择合理、科学、规范化治疗的同时,以坚定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心态,树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战胜癌症,我们能,我能!下面了解十大癌症
肺癌发病特点:发病率为55.5例/10万人,死亡率为45.8例/10万人。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这可能跟男性吸烟比率较高有关。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但是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证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30倍,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吸食二手烟对于妇女和儿童危害更大。
发病原因: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遗传、环境、烟草刺激以及特殊的有害物质等,长期的慢性刺激,多种因素复合则可能导致了肺癌的发生。
预防及治疗:肺癌的防治总体来说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而治疗也必须精准化、个性化治疗。
防治:1、不吸烟,并避免长时间吸“二手烟”;2、按时健康体检;3、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4、发现不明原因咯血、胸痛、顽固性咳嗽、体重减轻或体检发现肺部异常阴影,及时去专科医院查治5、重视癌前病变的防治。
专家提醒:得了肺癌不可怕,关键是精确的诊断和规范化的治疗。传统观念认为,晚期肺癌活不过一年,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早期肺癌治疗愈率已由原来的5-10%提高到了25-75%,即便是到了晚期,也有接近1/3的患者通过治疗长期存活;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早期肺癌的一个重要手段。肺癌根据病理诊断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现后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首选手术,结合术后分期针对性的化疗、放疗,治愈率可以大大提高。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放疗是标准治疗方法,可使病情得到长期控制,延长生存时间。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对于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应首选口服靶向药物,可大大延长生存时间;新近出现的免疫靶向治疗,可让约1/6的晚期肺癌达到或接近治愈(中位生存时间5年以上)。目前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以放化疗为主。
乳腺癌发病特点:近些年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2017年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公布的大数据中,乳腺癌居于我省癌症发病率第二位,发病率高达32.5/10万,死亡率为9.3/10万,位于在第五位,在我省女性癌症发病率中居于首位,占女性全部癌症发病17.6%,死亡率占9.3%,位于第四位。
发病原因: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因素很多,月经初潮早、首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高脂饮食,以及遗传因素等都是已知的诱因,加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这些都增加了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预防及治疗:尽管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然而,让人欣慰的是,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机会已获得了大幅提升,这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随着乳腺癌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治乳腺癌除远离上述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外,还需定期行乳腺检查,但是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方式却并非人人都了解。其实,不同年龄的妇女应该选择不同的乳腺普查方式。建议妇女在40岁就开始每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线检查,60岁以后每1~2年检查一次。年轻女性因为腺体致密、纤维组织丰富,故常表现为整个乳房呈致密阴影、缺乏层次对比,B超检查不仅能较钼靶更清晰地显示,还能鉴别其中大多数的良、恶性肿瘤。因此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可以将乳房B超作为首选的普查方法。二是随着乳腺癌的治疗进步,乳腺癌治疗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手术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击乳腺癌的战役中,许多患者由于缺乏了解,导致治疗“走弯路”,有的甚至迷信民间偏方,不仅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而且使后续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不必过度恐慌,更不能轻言放弃,在医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了解疾病及病情,应遵循医嘱积极接受规范治疗,包括术后进行有效的全身治疗,争取最大的治愈可能和生存机会。下面这个例子说明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专家提醒:其实很多患者都觉得不解,同样是患乳腺癌,为什么有的人能健康存活很多年而有的人疾病很快就复发转移?同样是患乳腺癌,为什么自己的治疗方法与别的患者大不相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疾病。医学上将癌细胞向周围及远处组织器官迁移的能力称为侵袭性与转移性,侵袭性与转移性强的预后较差,通俗来说乳腺癌也分笨的和聪明的,聪明的肿瘤不但会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还会自己变异。因此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其特点各不相同,因而选择的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预后也大不相同。目前临床上规范的治疗手段都是有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后,结果优于既往的治疗手段后才应用于临床的,并不是无凭无据的,化疗药物起效同时的确会杀伤正常的细胞,但总体而已,是利大于弊的。总有一些患者由于对乳腺癌规范治疗认知不全面,因而拒绝甚至放弃治疗,从而导致其失去宝贵的、唯一的生存机会。乳腺癌患者应正视疾病,了解自己病情,听从医生的建议,通过个体化的规范治疗取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机会。
结直肠癌发病特点:资料显示消化道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0%左右,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整体呈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病例中有三分之二是消化道肿瘤,患者总体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没能早期发现及没有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因此开展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病原因:长期饮酒、爱吃较烫、辛辣和腌制的食物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胃酸反流、肥胖、吸烟等也是诱发食管癌的原因。结直肠癌通常与高脂肪、高肉食、低纤维素、低维生素等饮食有关,因而要提倡健康饮食早期预防大肠癌。高脂肪饮食、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遗传等因素都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会通过改变大便中胆酸浓度导致大肠癌、增加肠道细菌酶活性硝基还原酶而致癌,油煎、焙烤肉类过程,也会产生致癌的杂环胺。
预防及治疗:消化道的早期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一般需要3年左右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消化道肿瘤防范意识,及早发现、切除或治疗包括息肉、腺瘤、胃肠慢性炎症等癌前病变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关键。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特别的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早期征兆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的改变,因这些改变不是太明显,容易被忽视或主观视为炎症性改变,故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因此,早期发现对消化道肿瘤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这些早期征兆包括:1.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吃东西没有胃口,饭量比以前减少。2.早期肿瘤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而常出现腹胀、腹部不适。3.大便的改变:经常腹泻或者便秘,大便颜色改变,经常出现大便变黑或者像柏油一样,有的时候还带有鲜血。4.进食感觉不畅,有受阻的感觉,尤其是进食硬食后明显。5.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由于消化机能的改变会造成进食减少,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体重下降。6.感觉乏力、疲惫、气短、尤其是老年人。这是由于营养吸收少,以及消化道长期慢性失血而引起的贫血所出现的症状。当这些表现出现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消化道肿瘤如能早期发现,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大便常规检查,即大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还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因消化道发生病变(炎症、溃疡、肿瘤结节等)时,久而久之就会侵袭血管破裂,血液随大便排出,有时少量出血肉眼看不见,即所谓的“隐血”。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的少量血液成分。多次、持续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此时要高度怀疑是否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需抽血查相关的肿瘤标志物,遵医嘱进行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大肠的改变,对发现的可疑地方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得到早期有效治疗。
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不仅能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等,而且能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例数逐年增多。更重要的是消化道肿瘤的许多早期病变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切除,损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达90%以上。
专家提醒:对发现有结肠息肉的患者,建议内镜下切除结肠息肉,并定期做结肠镜复查。应重视门诊规范体检,如直肠指诊。80%的直肠癌患者可在简单易行、无创伤的肛门指诊检查中发现,及时治疗可大大改善病情的预后。无症状也无家族史者结直肠癌初始筛查年龄为50岁;无症状,但有1位或1位以上患结直肠癌一级亲属者,初始筛查年龄为40岁; 有肠道症状者则可从25岁开始筛查;对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及遗传性非腺瘤性结肠癌家族成员,要在青少年期就开始筛查。
肝癌发病特点:肝癌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癌,包括原发于肝脏的原发性肝癌和其他脏器的癌在肝脏出现的肝转移癌。我们通常所说的肝癌是指前者,即原发性肝癌。从病理学类型来看,原发性肝癌又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三类。其中,肝细胞癌占据了我国原发性肝癌病例的90%以上。要说到肝癌,就不得不提到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在我国,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曾经有统计表明,在一段时期,我国普通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几乎达到10%。那么,乙肝和肝癌有什么关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组本院统计所得的临床数据:本院统计了近6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比例为93.7%。这个惊人的数据提示我们,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乙肝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病原因:肝脏的最小功能单位叫肝小叶,是有一根中央静脉以及静脉周围的肝板、肝窦、肝细胞及肝小管等共同构成的锥形立体结构。一个肝小叶就是承担完整肝功能的最小单位。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进入人体内,会通过激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肝细胞的破坏。人类的肝脏有着强大再生能力和近乎不可思议的功能储备,因此,当肝细胞破坏的量没有超过机体代偿的极限之前,患者多不出现相关症状,而肝组织强大的再生能力又在顽强的修复着受损的肝脏,再生的肝组织包括肝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新生的肝组织无法再组成规则的肝小叶结构,增生的肝组织在肝内行程一个个的结节,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导致肝脏质地变硬,门静脉流出道的阻塞使得门静脉压力增高,这些,便是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成因了。而当肝细胞的增生变化失去调控,成为无限增值的细胞时,我们便称之为:肝癌。
预防及治疗:肝癌的治疗包括手术、TACE、射频或微波消融、靶向治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肝癌患者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结合术后的辅助治疗有望使患者获得相对最满意的预后。但针对一些无法手术的患者,TACE、消融治疗能够起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作用。近年来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索拉菲尼等的面世,对于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专家提醒:乙肝—肝硬化—肝癌之间的联系时当前研究的热点,因为并非所有的乙肝患者最终都罹患肝癌,也并非所有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而乙肝是如何导致肝硬化进而导致肝癌发生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那么,面对乙肝和肝癌,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1、 乙肝的预防: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我国乙肝防治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对于缓解乙肝病毒感染率高带来的社会压力,改善人民身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家庭,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可能是中断乙肝家族史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成年人而言,减少乙肝病毒的暴露风险,是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为血液、体液传播。因此,强调接触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等的消毒和销毁处理;性伴侣有乙肝病毒感染时注意体液隔离保护等措施都能够有效地减少乙肝病毒感染机会。值得指出的是:和乙肝患者同桌吃饭、日常生活、学习,包括握手、浅吻等均不会引起乙肝病毒感染。
2、 乙肝的治疗:乙肝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病毒治疗药物如干扰素、白介素、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同时包括护肝、降酶等药物。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还包括白蛋白、利尿剂等。肝癌患者术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有乙肝病毒感染背景的肝癌患者,术后常规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减低血液内病毒含量,延迟肝硬化进展,降低复发率。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肝癌患者术后行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30%左右的复发率。
子宫颈癌发病特点:在过去 30 年间,美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了 50% 以上,这一切都归功于宫颈癌筛查及HPV疫苗的使用。1975 年,宫颈癌发病率为 14.8 每 10 万 人,至 2011 年,发病率降低至 6.7 每 10 万人。而死亡率也由 1975 年的 5.55 每 10 万人下降到 2011 年的 2.3 每 10 万人。2017年湖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发布了我省的肿瘤年报显示:子宫颈癌发病率18.6每10万人,比美国高出三倍。因此对我们来说宫颈癌防控形势严峻。
发病原因:癌症虽然可怕,但是宫颈癌却是唯一病因明确、可以早期预防治疗、可以消灭的癌症,研究证明,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只要在病变前发现,是能完全治愈的。
预防及治疗:一级预防即疫苗。目前二价和四价疫苗已在中国大陆上市,所以一级预防已经开始推进的,目前国内推荐的接种年龄为女性9-45岁,最佳年龄为10―14岁。但由于年龄越大,接种HPV疫苗后抗体滴度浓度越低。与16-26岁的人群相比,9-15岁接种疫苗后,抗体滴度可达到前一人群的2倍。HPV疫苗通常采用3针接种,全程6个月内完成可达较好的接种效果。接种后最长保护时间尚不清楚,但不推荐增加注射次数或剂量强化免疫反应。
二级预防即筛查。2010年,我们中国的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不到30%,经过七余年的努力,预计覆盖率可达到50%-60%,但这是远远不足的,因为中国有将近3亿的女性需要做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的筛查有“三部曲“又称三阶梯,是目前认可及通用的模式:HPV检测,细胞学TCT,阴道镜下的宫颈活检。我们所说的筛查人群通常是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另外我们对一些高危人群要重点关注: 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乱者;初次性交年龄低的女性;其男性性伴侣有其他宫颈癌性伴侣的女性;现在或既往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患有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等的女性; 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女性; 吸烟的女性;患宫颈病变,未及时治疗的女性;曾经或正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女性。
三级预防即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规范的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
专家提醒: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1~64岁的妇女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我们来看一看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推荐的筛查指南:
21岁以下的女性免疫抵抗力比较强,即使发生HPV感染也可以自行清除掉,多为一过性感染,所以该阶段的女性并不推荐进行筛查;
21岁~29岁的女性,推荐每3年筛查一次细胞学检查;
30岁~65岁的女性,每5年筛查一次HPV检测与宫颈细胞学检查,或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
大于65岁的女性,如既往多次检查都为阴性,则不需要再继续筛查。但是患者如果曾经患过CIN II级、CIN III级或者原位癌,则在治疗后仍要继续检查至少20年;
子宫切除的女性,因为没有宫颈所以不需要检查。但有个前提是:患者在过去20年中没有患过CIN II级、CIN III级、原位癌或宫颈癌;⑤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遵循的筛查建议同未接种疫苗的女性是一样,遵照年龄段进行筛查。
胃癌发病特点:在全球,胃癌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五 ,死亡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三,全球每年95万多新发病例,72万多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20%,全球47%的新发病例数在我国,在我们中国,胃癌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二 ,仅次于肺癌,胃癌死亡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三 ,仅次于肺癌和肝癌,我们湖南省最新监测到的关于湖南省肿瘤发病情况中,胃癌的发病率是第六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都缺乏特异性。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当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续性疼痛;如肿瘤溃疡穿孔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征象;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发病原因:胃癌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疾病,90%的胃癌病例受到环境高危因素的影响,只有8-10%的胃癌病人与已知的基因遗传高危因素相关。
胃体胃癌发病的主要环境高危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饮食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胃食管结合部癌:与胃食管反流病, 肥胖, 水果、蔬菜摄入少, 红肉、酒精摄入多,吸烟等因素相关。
现在年轻病人增多,可能由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造成:我们曾经收治一例19岁的胃癌患者,11岁开始迷恋上网,经常在网吧熬夜至3、4点,辍学后上网、熬夜更多,晚上饿了吃炒面、泡面、烧烤。到18岁在外地打工,生活节奏加快,还是继续熬夜上网,饿了就吃些垃圾食品,到19岁开始出现上腹部常常不适,还出现进食后呕吐,这时检查已经是个晚期胃癌。
癌前病变: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
遗传和基因,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比一般人高4倍。
预防及治疗:在美国癌症发病率中,胃癌前10位都排不上,西方国家胃体胃癌发病率在逐年降低,可能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年降低,水果与蔬菜摄入量逐年增高,较少食用烟熏/腌制的食物,高质量的饮用水覆盖渐广。因此,我们生活规律、健康饮食是预防胃癌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慢性胃内疾病要及时治疗,有遗传史的家庭成员,要咨询相关的医师,做到定期的体检。
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及放疗,还有靶向治疗。早期的病变可以先手术,再根据分期决定是否化疗。进展期的病人先化疗再手术再化疗或者放化疗。晚期病人或者不能手术的病人主要化疗、靶向治疗,或者对症支持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以化疗+放化疗、靶向治疗。
专家提醒:如果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发现胃癌,建议看专科医师。因为不是所有的胃癌首选手术,如果是肿瘤突破了外膜或者周围肿大淋巴结比较多,建议先化疗再由医师决定手术时机。因为这种情况先做手术,术后可能很快腹腔转移。
胃癌出现腹腔转移、腹水,尽管是晚期,还是可以治疗的。
胃癌的手术,建议找专科医师进行,因为胃癌容易腹腔播散和转移,手术要保证无瘤操作。不是先进的手术器械或者手术手段就能够保证的。除非这个医师既能够熟练的操作先进的手术器械,又有丰富的肿瘤手术切除经验。
子宫体癌发病特点:子宫内膜癌是湖南省发病率排第七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10.2/万人次。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异常子宫出血(包括不规则的月经周期以及经间期出血)以及绝经后阴道流血。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临床表现与卵巢癌类似,比如腹痛或盆腔痛、腹胀、早饱、肠道及膀胱功能的改变。
发病原因:子宫内膜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女性,其发病与肥胖有关,吸烟、未育、不孕、月经初潮过早以及绝经期延迟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对于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的女性(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其发生结肠癌、卵巢癌以及Ⅰ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但是复合口服避孕药、长效的醋酸甲羟孕酮片以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应用均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预防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强调“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治疗。
“规范化”主要是遵循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中心(NCCN)的指南和诊治规范,采用FIGO 2009手术病理分期,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依据肿瘤的扩散范围大致分为肿瘤局限于宫体、扩散到宫颈和扩散到子宫外,全宫双附件切除和全面分期手术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扩散到宫颈者还需行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扩撒到子宫外需行减灭手术。术后根据分期、组织分化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放疗或化疗。
“个体化”的治疗,是要结合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诊治方案,如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切除双侧卵巢会带来诸多影响,如潮热、阴道萎缩等不适,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股骨头骨折等风险和影响认知功能等。因此,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组织分级G1或G2级,侵犯子宫肌层小于1/2,非特殊类型,年龄小于45岁,非Lynch综合征家族史[即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可以保留双侧卵巢,有些年轻未生育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甚至可以采用保留子宫的保守治疗方法,待完成生育后再切除子宫。错配缺失基因型(MMR)在子宫内膜癌(EC)中约占20%-30%,研究认为, PD-1抑制剂治疗MMR型子宫内膜癌很有前景,而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前景。
专家提醒: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好,早期5年生成率可达到90%,但是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浆乳癌、癌肉瘤以及较晚的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差,需要长期随访。
卵巢癌发病特点:卵巢癌是继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发生率居第三的妇科恶性肿瘤,据统计,这三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均在湖南省前十位癌症发病之列。湖南省卵巢癌发病率约为6.9/105,在湖南省癌症发病率的第八位。在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发病原因:不明
预防及治疗: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卵巢癌(I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但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通过筛查发现早期卵巢癌是最理想的方案,目前认为筛查对有卵巢癌高危因素的高危人群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项:1).50岁以上妇女发生率明显升高2).未婚或晚婚、不育或少育、不哺乳者;3).应用促排卵药物的不孕症者;4).高危因素饮食者;5).卵巢癌家族史:家族史是卵巢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50岁前发病的患者多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而有遗传学基础及家族史的妇女70岁前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明显升高。最近发现94个卵巢癌家族81%有BRCAl(DNA修复基因)基因突变,14%有BRCA2突变,50岁前卵巢癌的发病率为0.4%,70岁达27%。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伴BRCAl基因突变妇女发生卵巢癌的平均年龄是55.5岁。
1. 卵巢癌首选手术治疗。1).对于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考虑保留,但必须进行慎重和严格的选择。2).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指尽最大努力切除原发灶及一切转移瘤,使残余癌灶小于25px。主要适于晚期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程度以及首次手术后残留病变的数目是影响晚期卵巢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3).某些难以切净或者基本切净的晚期卵巢癌病例,先用约3个疗程化疗,缩小肿瘤体积,然后再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即为间期肿瘤细胞减灭术。4).再分期手术是指首次手术未进行确定分期,未做肿瘤细胞减灭术,亦未施行的全面探查和完成准确分期的手术。
2.化疗:含铂类的标准化疗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被用于治疗卵巢癌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目前TC(紫杉醇+卡铂)方案为卵巢癌一线化疗的“金标准”。一般来说,化疗疗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3-6个疗程。通过腹腔化疗可以将更高浓度的化疗药物送达至病灶处.
3.新的治疗策略:1).PARP抑制剂阻止了肿瘤细胞的DNA损伤自我修复能力,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奥拉帕尼作为一种PARP抑制剂,取得了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2).肿瘤需要血管来满足生长和转移的需求,血管生成抑制剂能控制肿瘤生长。临床上常用贝伐单抗这一单克隆抗VEGF抗体来治疗卵巢癌,试验研究证实将VEGF通路抑制剂加入到传统的化疗治疗方案中抑制了肿瘤的血管生成。帕唑帕尼目前也被NCCN推荐用于卵巢癌的维持治疗。西地尼布和尼达尼布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4.内分泌治疗、替代治疗:大约60%的卵巢癌雌激素受体为阳性,但是对雌激素不敏感,仅部分对内分泌药物有反应,如他莫昔芬或来曲唑,这些药物对低级别的卵巢癌患者有益,这类患者对化疗的反应率很低。卵巢癌的激素替代治疗,一般来说,对于小于50岁的年轻患者,激素替代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这些患者有较高的雌激素水平直至更年期。
专家提醒:卵巢癌发病隐匿,缺乏早期的典型症状和成熟的早期诊断方法,当出现临床症状引起患者重视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当出现广泛的腹腔转移,根治性手术已难以实施。卵巢癌存在“三个70%”:超过70%的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约70%的患者在两年内复发;超过70%的患者在五年内死亡。传统的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性化疗仍是基本的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给中晚期的卵巢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淋巴瘤发病特点: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一种恶性肿瘤,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s lymphoma,NHL)两大类。HL为单一疾病,经过合理治疗预后较好。NHL具有高度异质性,由属于不同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的疾病组成。
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一般为1~2:1。我国恶性淋巴瘤具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例如,我国HL只占淋巴瘤的10%~15%,而欧美国家则占40%~45%;40岁左右是我国HL仅有的一个发病年龄高峰,欧美国家则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30岁左右和50岁以后。在我国,滤泡淋巴瘤仅占NHL的5%,远低于欧美国家,而T细胞淋巴瘤则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占NHL的35%左右。在T细胞淋巴瘤中,蕈样霉菌病和 Sezary综合征很少,以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白血病和鼻腔、咽淋巴环发生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较多见。湖南省的恶性淋巴瘤发病特点亦是如此。
发病原因:淋巴瘤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目前众多的研究发现可能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基因突变、职业或环境暴露等。在病毒方面,目前公认的包括HTLV-1(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感染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人疱疹病毒8型与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MF/SS)相关、MF/SS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EBV病毒及HIV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密切相关等。此外基因P15、P16、P53等的突变与T细胞淋巴瘤发病相关,还有研究显示,化学物质的反复职业暴露与MF的发生相关。吸烟也可能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相关。
预防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放射治疗是局限期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即使对于进展期的患者,残存病变的放射治疗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原发于消化道的恶性淋巴瘤可能发生梗阻、穿孔,则常首先需要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淋巴细胞肿瘤的形态学、免疫学分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正在阐明。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单抗、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等,综合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恶性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治疗也更趋向于个体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证。
专家提醒:首次治疗的成功与否对恶性淋巴瘤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前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机体状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因素,准确评估预后,制定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计划,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鼻咽癌发病特点:鼻咽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鼻咽部的癌症。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高发现象,西南太平洋地区即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高,北非次之,欧美大陆及大洋洲的发病率低于1/10万。在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和香港一带较多,华北、西北地区较少。广东高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率为35-40/10万,而我省2017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鼻咽癌的发病率为6.5/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十位。鼻咽癌发病还有明显的人种差异,在世界四大人种中蒙古人种高发,而我国则起源于“百越”部族。广东、香港、海南、台湾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鼻咽癌高发家族存在。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4-2.8:1。
发病原因:鼻咽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为:
1.遗传因素:广东、广西、福建高发地区有种族易感性,家族聚集性。
2.病毒因素:EB病毒感染。
3、化学致癌因素:食用含高浓度亚硝酸盐食物,如咸鱼,腌肉,腌菜等
预防及治疗:回缩性涕血或吸入性血痰是鼻咽癌患者最典型的症状,颈部肿块、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持续性头痛无缓解及鼻塞、面麻复视也是鼻咽癌的常见症状。发现这些不适一定要首先就诊于耳鼻喉科。
鼻内镜下鼻咽部活检是确诊鼻咽癌的唯一方法。确诊鼻咽癌后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打击往往比较大,但实际上没必要谈鼻咽癌色变。如果正确认识了该疾病后往往就会对它有另一种看法。鼻咽癌对放射线敏感,放射治疗是目前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早期者一般采用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采用以放疗为主的放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和加速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调强放疗(IMRT)是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保证肿瘤范围内有足够放射剂量,尽量减少正常组织放射损伤,通常分31-33次治疗,每天照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