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寒,百病生;子宫暖,气色佳
道医认为“宫寒”是由于体内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肾阳虚寒等造成的。调理宫寒先散体内寒气,驱寒补阳才能暖身暖宫。
日常调节宫寒的5个方法,简单易行须坚持,助你早日回暖,不做宫寒女。
宫寒,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色暗,痛经,小腹及腰骶部冷痛,得温则舒,闭经,白带多,色白清稀,不孕。同时伴有恶寒喜暖,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紧。临床中以肾阳不足的虚寒症多见。
子宫疾病:慢性盆腔虚损疾患,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子宫内膜薄等所引起的功能低下。
卵巢疾病:卵巢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卵巢萎缩,卵泡发育不良,卵子发育不良,功能低下,排卵障碍,或不排卵,排卵不规律,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卵泡膜未破症,卵巢不敏感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功能低下。
输卵管疾病:慢性输卵管不通,粘连,积液,扭曲,僵化,积气,炎症,通而不畅,发育狭细,挤压不通等所引起的输卵管功能紊乱,失调,低下。
日常生活习惯调节宫寒
给子宫保暖,尤其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月经期间,女性不要久坐冰冷的凳子。
特别要注意头、胸腹、脚的保暖。别让腰背受凉,防止寒从脚下生,不要久坐寒凉之地,否则寒邪会直击子宫。如不慎受寒要及时补救,可热饮红糖姜水使身体发汗。
注意脚部保暖,寒冷季节不要露腿穿短裙,穿裙子的话,最好要穿厚羊毛袜打底,以防寒从脚下生。
乐观心态化解体内郁气。重视自我保养、调节身心健康,做到起居有规律、营养均衡,及时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情和积极的处事态度,这样有利于储藏阳气。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身体各器官平衡调节的前提,是身体进行自我恢复、调整的重要环节,充足睡眠能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平衡内分泌。
多运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走路时间,能改善循环。平日多用热水烫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使全身温暖。尽量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接受自然界中的阳气。
还可以经常快步走,一般来说,宫寒的人偏于安静沉稳,运动过多时容易感觉疲劳。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
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不止是冬季,一年四季都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喝冷饮。少吃寒性的食物及水果如白菜、梨、西瓜、黄瓜、绿豆、苦瓜等。
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枣、花生、羊肉、狗肉、鸡肉、鳝鱼、虾、海参、栗子、洋葱、番茄、韭菜、桂圆、肉桂、小茴香等。
每日午餐或晚餐后喝一杯姜枣茶,它可以主动化解寒凉食物或是凉性食物中的寒气,在饮食上替你的子宫把好关,长期坚持对调理宫寒十分有益。
艾条温灸——一般选取两个穴位:肚脐正中直下1.5寸处的气海穴、肚脐正中直下3寸处的关元穴。用艾条每日熏烤30分钟,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每天一次,温肾、暖宫、散寒去除宫寒。
核心提示:寒气在子宫,道医认为,这些寒气有的从外而入,有的由内而生,我们要做的就是:阻住源头。
熏灸的整体作用是通过对某一部位施以熏灸,使皮肤孔窍,腧穴吸收药物受到刺激,以引起整体产生药理效应及对全身产生调节作用。
通过熏灸药物在皮肤直接吸收,温热又能调节经络脏腑、促进血液循环。
(一)皮肤吸收作用:
皮肤覆盖在身体表面,面积大,毛孔多,除可以保护体内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各种刺激外,尚有排泄和透皮吸收等作用。药物熏灸局部皮肤,可通过局部的皮肤粘膜、汗腺毛囊、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等将药物转运而吸收入体。熏灸时湿热的药物能加强水合作用和皮肤的通透性,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而引起整体药理效应
。
(二)经络调节作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遍布全身,与体表皮肤,器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紧密相连,能通经络,行气血,调筋脉,利关节,和阴阳。因此熏灸局部,通过药物及热气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可调节经络系统,而达到整体药理效应,收到调节脏腑机能,防治疾病的效果。
(三)脏腑输布作用
体表与脏腑是表里相属,经脉相连的,当药物熏灸局部皮肤时,药物透过皮肤通过经脉而传入脏腑,再通过脏腑的输布作用,布散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四)血液循环作用
通过药物熏灸,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角质层运转(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运转面被吸收,另外角质层经水合作用,使药物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五)物理刺激作用
通过药物熏灸,药物的热力可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能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利于血肿、水肿的消散,收到活血化瘀的疗效。
(六)移毒杀菌作用
通过药物熏灸,使毒邪外移,外拔,外透,不使邪陷脏腑,使药物的作用直接起到抑制与杀灭病菌的作用,另外通过药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促使某些抗体的形成,借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