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越是固执的人,越是隐藏着低层次的觉知与反省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固执的人是缺少反省能力的,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01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地异常固执。

比如,一个女孩深陷感情骗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骗她,但女孩子却固执地认为男孩是真正地爱她,任凭外人怎么说,她都不会改变主意,甚至认为别人在不怀好意地破坏他们。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他却认为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用,遇到事情还得靠钱、靠关系、靠运气。

于是,你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等你们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地喊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固执的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不懂呢?

前几天跟一个伙伴交涉某个问题,他提出来说一项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我说先别着急,等我查一查。

当我告诉他数据不对并非是设备运行不正常,而是因为那个时刻正好有工人在检修,同时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把检修记录发给他,并指出了几项可能性的因素,但无论我怎么摆事实说明,他都认定了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得口干舌燥却又气愤难当,分分钟都有想把电话摔掉的冲动。

等冷静下来之后,我便想他为什么这么固执?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能力,当发现这种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设备故障,任你怎么拿证据去给他看,他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的看法。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

 02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我想说的是固执在此并非正向的执着、坚持原则;

而是当你面对不同意见时,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执拗。

而这时,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

也有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张扬自我的个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执了,那是不是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棱角当成了个性,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有些阻碍成长的棱角是应该被磨平的,使自身变得更加圆融,但这不影响你个性的形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执阻碍了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而当你的认知能力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你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03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是金钱。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于是一段时间后,当你返过来再看自己做的对策或者思考时,往往还会补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你又进步了,你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是学不尽的,你没法固执起来,只有谦虚地走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物反而很谦虚。

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因为认知能力低,个人视角太小,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所以表现为固执,又因为如此固执,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4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是缺少反省能力的,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

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

延伸阅读:越固执的人越容易受伤(达照法师)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问题、毛病有多少,善恶、烦恼有多少,关键的错误就是两个:一个是我执;一个是因为我执产生的错误行为。

别让心太固执。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在轮回当中出现的问题、毛病有多少,善恶、烦恼有多少,关键的错误就是两个:一个是我执;一个是因为我执产生的错误行为。要修解脱道的人必须要认识到,我执跟解脱之间的关系到底在哪里?

当我们把心量放大,把恶业消除,把善业圆满起来,感受到了人生的和谐、快乐,但是最终还有一层,就是最外面的这层气球,它把我们包住了,这就是我执。破除了我执,我们就了断了生死。

这个世界上的众生的心是刚强难调的,人家说比花岗岩还硬,我估计比金刚石还要硬,可能用电钻都钻不进去,很固执。但是你只要每天静下来半个小时,慢慢地坚持,心就会开始柔软起来,开始融化,语言就开始不长刺了。

有些厉害的人语言像刀一样锋利,会把人气死,那是在造业——用语言就把人家气死,你说多造业!心坚硬的人是最容易受伤的,越固执的人越容易受伤,因为他很难包容别人,很容易感觉自己被人欺负。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弓如果太硬,它的弦就容易断;锋利的钢刀,它的刃最容易受损。你的心如果太强硬,就很容易受伤,别人的两句话可以把你气得不行;别人烧几炷香,拜几下佛,你就觉得他一定是自私的,接受不了;别人叫你去做好事,你也会觉得别人不对。  

要有一颗上善若水的心。

通过静心,你的心会开始柔化。柔化到什么程度?开始是软下来,最后心变成水一样。上善若水,如果你的心像水一样,那就是最上等的善良。像水一样谦虚、柔软,能够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所以刚强的人不会永远占上风;只有真正慈悲的人、有爱心的人,才会受到这个世界众生的崇敬。

我们一定要明白,当第六意识妄想的心静下来后,心就开始变得柔顺;心柔软了,身上的病也会消除。

现在很多人得癌症,特别是肝癌,一定是他的心太固执了。癌就像石头,刚强难化。一个人的心如果刚强难化,到最后心不再柔化,硬了,心的能量就会转变成质量在他的身体中展现出来,于是在身体上出现问题。所以一定要劝癌症病人,心要柔和,不要固执。

如果心没有固执,完全柔和了,那么他身上即使有癌症也会被软化掉。癌症另外的名称叫瘤,肿瘤。肿瘤最初就是肉块,小小的,软软的。如果是良性的就没问题;如果是恶性的就叫癌症了。

所有的病都是由心而生的。但是我们不要看到别人有癌症,就说:“你心太硬了。”你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说会伤害他人,而且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病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外在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空气环境也与之息息相关。

佛法讲缘起,条件是众多的,但是其中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你可以这样去观察,可以教他让心变得柔软。

你能够在心里把自己的妄想慢慢地融化,最后你的心像水一样,甚至比水还要柔软。什么东西比水还柔软?虚空。

我用手拍水的时候,手还是会痛的、我的手在虚空中挥舞一下,不会痛,因为虚空不会伤害任何东西。我们的心如果像虚空一样,这叫做至善——至上的善。

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儒家的孔孟是人间的圣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都达到了这种至善。至善比上善还要高,而且还“止于至善”——将至善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