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健康︱气温高了,血压低了,能停降压药吗?

夏天了,

气温会越来越高,

不少高血压患者会自行减药,

皆因他们听说

气温高时,人的血管舒张,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

真的是这样吗?

气温高了,

降压药究竟能不能停?

1

血压在夏天是高是低?

高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在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方会非常明显。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夏天往往是高血压患者比较好过的季节,而冬季高血压患者得血压有明显升高。

一般情况下,夏天由于气温较高,血管相对扩张,血压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高血压一到夏天就好了」的缘故。然而,也有些人血压并没有降低,甚至有所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天气炎热导致心情烦躁、休息睡眠不好影响的。

还有些人则发现血压降低了,就立马停药了。然而停药后,血管在突然撤除降压药后会反弹性收缩,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大大加重血管损伤,严重者甚至导致中风心绞痛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即使夏天血压有降低,也不主张擅自停药。

2

规律测压是关键

血压需不需要调整,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律测压、了解自己血压的变化。夏天来临,尤其是气温明显升高时,可以适当增加血压测量的频次。在测量血压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人的血压在 24 小时中呈「两峰一谷」,一般来说两峰在 9:00~11:00 以及 16:00~18:00 两个时段,因此推荐每天测量 2 次,即上下午血压高峰时段各 1 次。

(2)每天测定血压时注意在相同的时间点和身体位置;同时注意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不要在外出回来或吃完饭后马上测血压。

(3)存在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分别在晨起时、上午十点左右、下午或傍晚以及睡前测四次血压。

(4)一般在调整血压前连续测 5~7 天,并按照时间点做好记录,不断比较,才能确定血压是否确有波动。

对于血压波动比较大,或者有条件的患者,推荐在医院专人指导下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测定一天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血压,排除了时间、地点以及情绪变化、活动等的影响,因此也更为客观精确。

3

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

医生根据测得的血压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若有必要,医生会逐步减少或增加药物的剂量或者药物的品种。

通常在看到血压降低之后,开始规律地监测1周左右的血压,如果大多数时候的血压都有下降的趋势,则可以开始减药;如果只有某一次血压降低,则可能是偶然的波动。在每一次减少药量之后,也要观察1周左右,看是否会回升到比较合适的水平;如果1周之后血压仍然偏低,则可以继续减量。

如果不进行监测,快速地大量减药,则可能出现明显的血压升高。应缓和、平稳地在数周甚至数月内将血压调整到标准范围内。

4

如何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保证充足水分

夏天出汗较多,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引起身体内液体容量减少,导致血压波动。应避免中午至下午 3-4 点时段出门,在外随身携带水或者就近饮水,不要明显有口渴感觉才饮水。

保证充足睡眠

天气炎热,又易受蚊虫叮咬,容易睡不好。对于有高血压的人来说,休息不好易产生血压波动,增加血压控制的难度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因此,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给自己一个好的睡眠对保持血压的稳定非常重要。

适宜的温度

夏季气温高,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热不敏感,常常在高温的室内也不感觉到热,进而导致没有征兆的血压波动甚至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也有部分年轻人,喜欢将室内温度调得特别低,和室外是冰火两重天。这种情况也容易引起血管的收缩或舒张,导致血压波动较大,甚至发生意外。

避免冷饮

夏天气候炎热,人们普遍对各种冰凉食物“青睐有加”,如冰饮料、冰西瓜、冰淇淋等。然而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大量进食冰凉食物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大量进食冰凉食物以后,不仅会导致胃部血管收缩,造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还会使全身小血管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严重者还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心绞痛发作。

坚持运动

夏天气温高,活动后容易出汗,很多高血压患者为此减少了运动量,甚至不运动。运动能提高血管壁的弹性,有效改善小血管的痉挛,使大小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的预后。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仍应坚持运动,运动时间以傍晚为宜,避免白天的日晒和高温。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宜选择节奏较慢、强度较低的全身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散步、游泳等,不宜进行高强度、快节奏的运动。

夏天血压有所降低是正常现象,但不主张因此就随便停药。规律测压,根据医生指导逐步调整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免责:本平台部分文章改编自网络及其他公众平台,重在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

编辑:高伟珊  责任编辑:韩力

投稿邮箱:jilinsheng12320@163.com

联系电话:0431-12320

来源:健康吉林12320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吉林卫生计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