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英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陆续报道有麻疹疫情发生,引发不少家长对此事的关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4月底,我国麻疹报告病例数相比2017年同期持续走低,这无疑是近几年我国麻疹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带来的成效。不过,麻疹毕竟是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在人员出行、流动频繁的季节还是要多加提防。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的科普知识,为公众了解该病防治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疫苗出现前,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麻疹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即黏膜炎症)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完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最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毒株为S191和C47,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中和不同基因型的麻疹病毒流行株,不论作为单一疫苗还是联合疫苗使用对麻疹的预防都具有良好效果。适龄儿童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非常重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规定,儿童8月龄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18月龄接种1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另外,未感染过麻疹、且既往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的其他人群,推荐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
1.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污染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
2.如果出现发热、红色皮疹、咳嗽等症状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去医院就诊时应戴上口罩。
3.患者应根据医嘱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或休息,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无免疫力的人群。
另外,学校和幼儿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为减少麻疹的发生与流行,日常应做好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发现未完成麻疹疫苗规定接种剂次的儿童,家长应立即与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联系,并配合安排好及时补种。同时,应建立并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麻疹患者应及时报告,对疑似和确诊麻疹的学生应做好居家隔离,并配合好应急接种。教室、宿舍等场所应该经常通风,提供湿式清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室和宿舍内空气进行消毒。
疑似麻疹,医院通过几项辅助检查便可确诊:
1.周围血象。出疹期患者白细胞计数常降至(4~6)×109个/升,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多。
2.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阳性,这比麻疹黏膜斑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3.病毒学检查。一般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鼻黏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细胞或白细胞内找到麻疹抗原,阳性有诊断价值。早期从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尿液、血液白细胞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定诊断。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有助诊断。特异性IgM测定是目前用于早期诊断麻疹的最常用方法。
目前尚未发现有直接杀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药。麻疹患者需要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并加强支持疗法。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住院治疗时,均需隔离。如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时,更应做好隔离治疗。轻症患者在家对症处理时,也需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也应医学观察3周。
2.患者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清洁、温暖、空气流通,光线不宜过强。
3.细心的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前驱期及出疹期高热时,不宜采用冷敷或较强烈的退热剂,以防疹子出不透;发热过高可冷敷头部或必要时用少量退热剂,切忌大量发汗与急速降温;要让孩子多喝水,给予其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皮肤、眼、鼻、口、耳的清洁,常用温水擦净鼻子和保持眼部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用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膏保护眼睛。
4.除非合并肺炎、中耳炎等细菌感染时,一般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敬
请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