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副伤寒的目前状况与对策
鸭副伤寒又名鸭沙门氏菌病,是由多型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成年鸭感染本病常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幼鸭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主要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剖检病死鸭可见盲肠肿胀,肠内容物呈干酪样,成鸭为带菌鸭。在食品卫生上,应注意人类食品中毒。沙门氏菌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较弱,对热抵抗力也差,如60℃15分钟或80℃10分钟即可失去致病作用。
1 病原
目录 本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杆菌属的多种细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鸭副伤寒病的主要菌种。
沙门氏菌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不强,在600C时加热5分钟即可死亡,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液均较敏感。但在自然界中却有较强的生命力,如在鸭粪和鸭舍中能存活6—7个月,在鸭绒毛上可存活5年,在土壤中可存活9—10个月,在池塘中可存活4个月,在蛋壳上和孵化器里可存活3—4周。
2 流行病学
l0日龄的幼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1月龄的幼鸭,死亡率可高达70%~80%,4个月以上的鸭子很少发病。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病愈带菌鸭。带菌鸭所产的蛋由于其蛋壳或蛋黄中被副伤寒沙门氏菌所污染,孵化时胚胎多半死亡,少数幼雏虽然能出壳,却在幼雏期间发病并大量排菌,从而引起本病流行。
其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经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感染。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突变、身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促使带菌鸭排菌和发病。
3 临床症状
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类型,潜伏期一般为10~20个小时,少数病例潜伏期较长。雏鸭副伤寒以急性败血型为主。
1、急性型
经常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1日龄雏鸭感染后,体质软弱,绒毛松乱,两翅下垂,缩颈呆立,下痢腥臭,邪殖口周围绒毛有尿酸盐粘附,腹部常见膨大,触诊较硬,卵黄吸收不全,脐部红肿。病程1~3天,常因急性败血症死亡,有些雏鸭因瘦弱脱水死亡。2~3周龄的雏鸭感染后,表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呆立一旁,不愿活动,两翅下垂,两眼流泪或有粘性分泌物。常见下痢,颤抖和共济失调,最后常因抽搐,角弓反张而死。病程一般为3~5天。
2、慢性型
经常发生在1月龄左右的雏鸭和中鸭中,变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便粪稀软,严重时下痢带血,逐渐消瘦,羽毛松乱。也有表现张口喘气等呼吸困难的症状。还有些病鸭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症状。通常死亡率不高,在有其他病原菌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可使病情加重,造成不同程度的死亡。
3、隐性型
是指成鸭在沙门氏菌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这种带菌的成鸭,经常通过粪便排菌污染环境,从而导致本病的传播流行。
4 剖检变化
刚出蛋壳不久而死亡的雏鸭,大都是卵黄吸收不全,脐部发炎,肠粘膜呈现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肝脏稍肿淤血。
死亡的较大日龄雏鸭,肝脏肿大,充血,表面有黄灰色小点状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囊内积有大量粘稠的胆汁。脾脏也有明显肿大,呈斑驳花纹状。小肠后段和直肠肿胀,肠粘膜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最特征性的病变是盲肠肿大1—2倍,呈斑驳花纹状,肠内有干酪样团块物质。
其他病变还有心包炎、心包积液。肾脏发白含有尿酸盐。气囊混浊,常附有黄白色纤维素物质。有时出现肺炎、肺水肿、腹膜炎和卵巢炎等症状。
5 预防措施
采取如下综合性预防措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防止种蛋污染:保持产蛋箱内清洁卫生,经常跟换垫草。每天定时,及时捡蛋,做到箱内不存蛋。每天的种蛋及时分类,消毒后入库。蛋库的温度为12℃相对湿度为75%,要做到经常性消毒,保持蛋库清洁卫生。种蛋入孵前再进行1次消毒。孵化器和孵化室的卫生防疫消毒工作非常重要,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闲人免进,做到室内无病毒,无细菌。
防止雏鸭感染:接种雏鸭用的箱具车辆要严格消毒,育雏舍在进雏前,对地面名空间和垫草要进行彻底消毒。雏鸭要保持28℃~30℃,以上没增加1周龄舍温下降2℃雏鸭不要与成鸭或中鸭同栏饲养。冬季主要防寒保暖,夏季要避免舍内进入雨水,防止地面潮湿。
6 治疗方法
方案①:杆菌立克或20%氟苯尼考
用量:杆菌立克1000g拌料750-2000斤,20%氟苯尼考1000g拌料1000-2000,集全天采食量1/3,连用3-5日;
方案②:土霉素粉
用量:按1g拌料2-5斤,连喂5—7天。对个别病鸭,也可投服土霉素片。
7 解剖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