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胃肠道肿瘤
其实并不是
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疼痛或不适
可能要小心胃肠道间质瘤!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
知晓率不高的疾病到底有多神秘!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其实它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发病率约1.5/10万/每年,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70%。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IST多发生于50~70岁,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的发病没有明显区别。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约10%~20%发生于结直肠,食管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发生。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最常转移部位为肝脏、网膜和腹膜等。
常无明显特异性,其临床表现多与肿瘤部位、大小相关。常见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疼痛或不适,其次为腹部包块,再者为消化道出血,其它如消化道穿孔、贫血等。对于怀疑为GIST患者,初步检查手段如CT、MRI、内镜超声等,当然最终确诊仍然依赖病理检查这一金标准。而病理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GIST特异性免疫组化表现是CD117(+)、DOG1(+),当然也有约5%的患者CD117(-)或DOG1(-),对于此类情况,可通过基因检测c-KIT/PDFGRA的突变来确诊。
GIST危险程度分级与病灶大小、部位、核分裂相(通常按每50高倍镜下核分裂数来计算)、手术切缘、有无肿瘤破裂等有关,是常见的评判危险分级的指标,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组,各组复发转移风险逐步增高。GIST手术应尽量做到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情况发生,一旦以上两者任一出现异常,预后差,为高危级别。
手术是根治的唯一办法
手术是GIST得到根治的唯一方法,常见的有腹腔镜、传统开腹、内镜下操作等多种手术方式,尽可能达到R0标准。GIST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可达55%~90%,80%在术后1~2年内有3/4局部复发,半数还同时出现肝转移。
因此对于那些中高危复发患者,手术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标准化的手段。而对于者术前肿瘤较大、位置特殊的患者,无法彻底切除或需保留器官功能的患者,则术前分子靶向治疗非常必要,待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一线靶向药物即伊马替尼,它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选择,这种药物比较昂贵,目前每月自费需要25000元左右,有些地方有医保报销,报销比例不同,广州可报销90%左右,但是现在有慈善项目,可先自己购买3个月,慈善赠送9个月。目前认为中危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最少1年,而高危患者最少3年。
晚期无法切除的患者则先选择一线治疗伊马替尼,在疾病继续进展或者不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时,可选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和伊马替尼加量。如果舒尼替尼治疗效果差,瑞戈非尼在延长生存及减缓疾病进展方面效果较好。GIST患者对放化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随访对于GIST患者非常重要,高危患者一般是在辅助治疗后的1-2年内复发,低危患者一般要晚些甚至不复发。
一般来说对高危患者的随访是在辅助治疗3年内每3-6个月行CT/MRI检查,在治疗停止后的2年内是每3个月复查一次,再后者是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5年之后只需每年复查一次即可。
而对于低危患者,5年内CT/MRI检查只需每年/半年复查一次即可。对于那些极低危的GIST,甚至只需观察随访即可。对于晚期患者根据治疗需要,设置随访次数及周期。随访内容基本为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相关检查有无提示肿瘤大小变化以及有无新发病灶等。
1不吃霉变的食物
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同时某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胃又可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而致癌。
2不吸烟、少饮酒
吸烟与胃肠道间质瘤也有一定的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食管癌和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质,但烈性酒会刺激胃粘膜,损伤粘膜组织,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其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
3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若饮食不定时定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烫,对胃是一个损伤性的刺激,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食盐摄入量大,进餐时好生闷气与胃肠道间质瘤也有关系。
4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吃含维生素 A、B、E 的食物,适当加强蛋白质摄入,以利保护胃粘膜。
5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恶性贫血的人,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
希望大家都能
重视胃肠道健康
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远离疾病的烦恼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通讯员|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