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认为,脾胃属土,土可化生万物。《素问·五脏别论篇》也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脾胃好,脏腑便可得到滋养,你的身体就会硬朗,脾胃不好,小病小灾的也就不离身了。所以,我们一定得好好呵护自己的胃。
原则一:想要关心胃,首先就得了解它
有些人贪图凉爽,尤其是在夏天,早餐时常以蔬果汁、冰红茶、冰牛奶等,代替热乎乎的豆浆、稀粥。
春季喝粥好?还是米饭好?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什么意思呢?这种病如果没有积滞的话,应该从内脏里寻求病因,如虚就用补法,用药以去祛邪,随用饮食加以滋养,用热汤(粥)以浴渍肌表,使其内外调和,这样可以使病完全治愈。
食疗 · 让身体自愈
到了汉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不少米药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
对此,《本草蒙筌》说:“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症,桃花汤每加,取甘以扶干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唐朝大医家孙思邈,编著了《干金方》和《千金冀方》两部巨作,其中就有“食治”专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粥,防治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药粥方。
入药·治病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提问说既然粥那么好,我可以有病没病天天喝粥吗?
孙思邈在《枕上记》中写道:“侵晨一碗粥 夜饭莫教足......”
养生 · 延年益寿
早餐——粥比较好
粥,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水货」,自然有补充水分的功能。清代才子袁枚下面这句话字字珠玑地阐述出了粥的真谛。
“见水而不见米,非粥也;见米而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身体在经历了一个晚上的新陈代谢,大概会丢失 500 毫升的水。喝一小碗粥等于补了 200 毫升水。
所以,早上来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可以补充水分,还可以温暖我们的脾胃
尽管在短期内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
我们知道胃经为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遇冷则会凝滞。
如果清晨醒来脾胃的功能还没恢复正常,就进食寒凉食物,极易导致气血凝滞,这势必会削弱脾胃的运化功能。
判断胃寒的小方法
伸出手掌,大拇指下方本节骨肌肉明显突起的部位叫鱼际,若鱼际处血管青筋很多,表示此人胃有寒,你在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了。
胃寒or胃热?
症状 | 诱因 | 症状过程 | 其他症状 | |
寒证 | 多见胃部冷痛 | 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 | 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 |
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 |
热证 | 多见胃部灼热疼痛 | 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 | 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 | 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 |
生姜——和胃止呕之圣药
说到生姜,大家都熟悉,家里无论是蒸鱼做菜,还是调味佐料,生姜是餐桌上最常见的调料。从五色上讲,姜属于黄色食物。黄色属土,按照中医五行的理论,它是入脾胃的,能够健脾胃,助消化。生姜还是一味治病良药,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之功效。
和胃止呕之圣药
生姜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姜醇、水茴香烯、龙脑和桉油精等挥发性成分,不仅具有促进血行、祛散寒邪的作用,还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用于胃寒呕逆等症,被誉为“呕家圣药”。
如果脾胃不和引起的呕吐,用生姜打汁服用,特别是受寒引起的呕吐,效果更好。如果是胃热呕吐,可以配合黄连、竹茹等寒性药物一起使用。
生姜可防治晕船、晕车、晕机等引起的恶心呕吐。中药炮制中,如果某些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比如姜制半夏、姜制竹茹等。
怀孕期间的呕吐也可使用生姜止呕,但不宜过量,最常用的可将生姜切一两片含服,或可将生姜、橘皮洗净切丝,先炖煮10分钟左右,再加些红糖冲服代茶饮。
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常感胃寒、食欲不振者,每天切二三薄片,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这样可有效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因为秋季和夜晚都是一年或一天中,阳气收敛的时候,而姜则是升阳 ,助阳的。因此应顺应天时少食或者不食姜。
此外,由于生姜是温性的
控制用量-每次2~3片为宜,每日3~10克。不可一次吃姜太多,以免吸收过多的姜辣素。
生姜也是外感风寒之良药
生姜可以发汗解表,因此可用来治疗轻微的风寒感冒,可以用生姜煮水,加红糖,或配葱白,取微微发汗为效。但红糖姜茶只适用于外感风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本文来源《素问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