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17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和图表展现了过去一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

 
  一、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康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婴儿死亡率从7.5‰下降到6.8‰,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0万下降到19.6/10万,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增加,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门诊总量比上年增加2.5亿人次(增长3.2%),居民平均就诊由2016年的5.8次增加到2017年的5.9次。全国住院总量比上年增加1708万人(增长7.5%),年住院率由2016年的16.5%增加到2017年的17.6%。 


  通过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截至2017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超过40%的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超过80%的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和同级检查结果互认,居民看病就医感受逐步得到改善。 


  三、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7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全面跟进,实现新旧机制的系统转换。截至2017年底,93.9%的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病人药费的下降带动了医疗费用整体涨幅的下降,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按照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4.7%,涨幅下降0.3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上涨3.3%,涨幅下降0.8个百分点。医院次均门诊药费下降1.8%,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医院人均住院药费下降7.1%,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四、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增加,分级诊疗初显成效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培养全科医生、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等逐步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不断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达44.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6亿人次,涨幅(1.4%)较去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3.0%,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4450万人(占18.2%),比上年增加285万人,涨幅(6.8%)较去年增加3.6个百分点。 


  五、卫生资源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呈现新变化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政府持续加大卫生投入,卫生筹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核算预计,2017年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30.1%、41.1%和28.8%。与上年相比,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增加0.1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基本持平。

 
        2017年末,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4人、注册护士2.7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72张,分别比去年增加0.13人、0.20人、0.35张。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占34.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六、非公医疗机构不断壮大,社会办医取得新发展

 
  政府采取多种举措鼓励社会办医,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2017年新增资源继续向非公医疗机构倾斜,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0.4%(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民营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24.3%(比上年提高2.6百分点),民营医院住院量占比由2016年的15.8%提高到2017年的17.6%。

 
  七、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良好,计生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出生人口规模保持平稳。根据住院分娩活产统计,2017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758万人,二孩占比超过50%。通过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87%以上。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158.5亿元,比上年增加17.5亿元。(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责任编辑 陈伟/编辑 赵桂英 孙黎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