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专门从美国回来看病的。”走进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张忠德教授的诊室,77岁的美国华侨冯伯开门见山,“我被疾病折磨快2年了,可以加个号吗?”
冯伯和“德叔”的故事就此开始。近日,记者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见到冯伯时,他的病情已大为好转,“经过教授一个多月的诊治,我觉得自己好像换了一个人。”
冯伯为何专程“打飞的”回国看病?中医为何吸引海外“粉丝”?一起来看看冯伯和“德叔”的故事。
【近日,冯伯回院找“德叔”复查】
胸闷、气喘久不愈,他决定回国看病
胸闷、心烦、咳嗽、站立不稳、走路喘气、睡不着觉……从前年开始,冯伯就出现了多种不适。他在美国的家庭医生认为是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帮助他做了心电图、血压等多项检测,都没有发现问题。但上述症状如影随形,且越来越重,但专科医生并不主张用药治疗,只能继续观察。
“我当时觉得仿佛大难临头,终日惶惶不安,连睡眠也出现障碍。”就在冯伯感到烦闷时,今年初,他在美国出版的《侨报》上看到一名意大利侨胞专门坐飞机回国看病的故事。冯伯觉得那位病人的情况与自己病症相似,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决定回国找张忠德医生看病。
回国的航班长达10多个小时,77岁高龄值得这样折腾一趟吗?冯伯的祖籍在广东,家人对中医也十分信任,都支持他的决定。然而千里迢迢落地之后,他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挂不上号。
“我要去找张教授,希望获得一次面诊的机会。”4月19日一大早,冯伯就在诊室外守候,等到张忠德下午开诊时,他几乎第一个走进诊室,这就是冯先生与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德叔”的张忠德的首次见面。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张忠德给出了与其他专家几乎完全不同的诊断: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并根据患者症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给患者开出了处方。
回家当晚,冯伯就煎上了中药。一周下来,他的身体就感觉轻松了不少,“真有点神。”服药一个月后,他感觉“仿佛换了一个人”。
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张忠德介绍,患者刚来时,有胸闷、呼吸不畅、情绪焦虑等表现,经过问诊和检查,考虑因受寒迁延导致肺肾阳气不足,由于症状反复又引起肝气郁结,导致焦虑惊恐的情绪产生。辨证准确后,再对症下药,病情自然就好转了。“对风湿、哮喘、慢阻肺、痛风、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医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冯伯的感谢信(部分)】
广东中医药“走出去”
像冯伯这样专门“打飞的”回来看病的患者并不少,当问及为何选择回国治疗时,冯伯说:“我相信中医,相信张教授,祖国的中医药疗效让人信赖。”
他介绍,中医药在美国其实也挺常见,在他生活的纽约的超市、小药房里都有中药售卖,也有西医院开展了如拔火罐、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在海外看中医的虽然还是华侨为主,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西方面孔。
【海外义诊吸引了众多患者】
近年来,广东中医药的脚步也不停走向海外。张忠德回忆,在省侨办、省中医院的组织下,从2010年至2017年,连续多次举办了“南粤文化海外行妙手仁心慰侨胞”活动,省中医院多名专家,去到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遍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近40个城市,进行相关讲座与义诊。
有一次,在海外“粉丝”们的热情呼吁下,张忠德原本计划1个小时的讲座延长到了整个下午,讲座后“粉丝”们还围着提问。在美国和加拿大交流时,团队还收到了驻外使领馆对中医文化交流的感谢信。
“海外也保留着很多中医精华,我们都是双向交流。”张忠德说,在交流时发现的海外中医“一技之长”,也会引进回国试用。希望通过更多的交流与推广,让中医药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宽更稳。
【海外义诊】
“我们把对外交流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内容,广东正日益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此前曾在采访中指出,目前,我省中医药机构与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合作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省中医药机构向境外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收入增长了317%,为我省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庆锋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 【记者】朱晓枫【通讯员】宋莉萍 唐丽娟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