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一手抓医疗质量管理,另一手抓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缩小区域间差距,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6月22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浙江调研期间,提出“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双提升”是当前公立医院能力提升的重点工作。
卫健委新闻发布会现场
专科能力建设是重头戏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全国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高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为何以专科建设作为抓手,促进公立医院的技术能力提升?
郭燕红表示,国家要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发挥行业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并且“通过持续的投入,这些成果正在显现”。据郭燕红介绍,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心血管内科和器官移植领域的专科建设成果显著。
首先在重症医学领域,我国新技术新业务达到381项,申请专利达到225项。我国重症医学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为2.22%,而国际报道这一水平的平均区间在0.7%—15.9%;气管插管拔管后48小时再插管率我国为2.58%,低于美国2017年IMPACT数据库公布的10%
其次,在急诊医学领域,新技术新业务达到274项,申请专利168项。我国急诊患者自主呼吸循环恢复率平均为25.5%,与国际上文献报道的10%-30%相比,也处于较好的位置。
再次是心血管内科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对全国54家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行重点建设,累计开展心血管内科新技术新业务553项,申请专利325项。而我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人均置入支架数为1.50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心脏搭桥术后患者规范使用降脂类药物的比例也达到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最后,郭燕红介绍了在器官移植领域的进展。以全国的肝移植的数据为例,我国2017年全年完成肝脏移植手术4732例,其中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肝脏移植手术4138例,较2016年全年(3273例)同比增长26.43%,这是整体数量上的增长。而肝移植的平均等待时间也在明显缩短,目前平均等待时间为27.5天,远远少于美国的120天。
这些进步,已被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纳入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我国从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名,短短一年间上升了12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加强纵向辐射,三级医院带动县级医院能力建设
郭燕红指出,按照国家卫健委规划,打造中国医疗的“国家队”,不仅是为了加强我国在先进医疗技术上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发挥区域医疗高地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县域医疗的服务水平,改善基层医疗质量和安全。下一步将从四方面加强基层公立医院能力建设。
第一,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对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给予重点关注和倾斜。郭燕红列举了一系列数字,介绍目前所取得成果。“在专科建设项目中,国家共对314家医院的专科建设给予投入。其中,东、中、西部的医院数量分别为194所、54所、56所,项目数量分别是625个、271个和217个。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医院的支持数量和建设项目数量接近1:1。”郭燕红说。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不仅体现均衡发展,而且在专科布局上也予以倾斜。如对儿科、急诊、重症医学等平台学科,国家均要求做到各省全覆盖。
第二,加大能力强向能力弱地区的重点支援。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人民医院从2011年起先后托管海宁、淳安、天台、桐乡和南浔5家县级医院。为真正帮助托管医院实现“双提升”,浙江省人民医院对每家医院派驻20位左右业务骨干,担任科主任、业务主任或首席专家等,超过90%下派人员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派驻时间短者半年,最长已达6年连续在基层工作,每周工作3-5天,并采取“师带徒”导师制模式,一对一进行技术传帮带……
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城市三级医院的帮助下,县级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接近15000项,50%的县医院从全国大口径来统计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以及肺叶、全肺切除术以及微创术。2018年,还要在全国启动新一批的500家县医院能力建设。
第三,发展远程医疗,提高疑难病诊治能力。
国家卫健委已先后发布文件,促进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规范化建设。远程病例、远程影像、远程会诊使得大医院在对基层医院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会诊、技术帮扶,甚至是一些重症病人监护管理都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四,全面强化公立医院的质控工作。
未来,国家卫健委将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控体系建设和质控管理工作,依托国家、省、市、县质控中心以及各个专业的质控中心提升质量的同质化水平,并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