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的于大娘患糖尿病20多年了,一开始吃降糖药控制,10多年前开始打胰岛素,偶尔查查血糖,空腹血糖都在10mmol/L以上。于大娘觉得能吃、能喝、能睡,也没有什么不舒服,所以从未去医院系统检查治疗。从去年开始,于大娘觉得双腿酸痛没有力气,走个几百米就需要歇一歇,她以为是上了年纪,没有在意。
直到有一天,于大娘发现右脚小趾边上起了一个小水疱,以为是走路太多鞋子不合脚,自己用剪刀挑破,又泡了泡脚。到了晚上,于大娘的脚肿了起来,剧烈疼痛,第二天早晨发现脚趾变紫变黑了,并且坏死的面积在迅速扩大。
(变黑坏死的区域迅速扩大)
于大娘的儿女们赶紧带她到即墨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足并感染,需要住院手术。入院以后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双下肢动脉硬化并且不同程度狭窄,多处动脉管腔接近闭塞。经过积极地降糖、抗炎、抗凝等术前准备,骨外科成功地给她做了截肢手术,控制了感染病灶,但她失去了右脚和小腿。
其实,如果于大娘能够定期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注意自我护理,早预防早治疗,悲剧就不会发生。
即墨区人民医院糖尿病教育门诊(门诊3楼13诊室)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开诊,为糖友们提供全面的糖尿病教育指导。
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主要是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常常导致病人致残致死,因此是最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指出,所有糖尿病病人均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足部病变,包括下肢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其中,对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者(如: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男性;血糖控制差;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肾脏、眼底病变;吸烟等)应该检查更频繁一些,每3~6月一次。当出现走一小段路便会下肢酸胀不适,休息后缓解的症状(间歇性破行)应马上到医院检查,及时了解下肢血管情况。
糖尿病病人足部血液循环不良,软组织变薄,受挤压或摩擦后容易产生水疱。平时需穿合适鞋、袜预防。一旦出现水疱,要避免继续摩擦局部;不能弄破水疱以免受细菌感染,应该到医院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液体,水疱干枯后形成痂皮,切勿强行剥脱,应任其自然脱落。
1、养成每天检查足的习惯:查看皮肤是否干燥、皴裂;有无鸡眼和胼胝(老茧)、内生甲;有无水疱、淤血、溃疡、红肿、渗液、感染等迹象。如发现异常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切莫因小失大,延误治疗。
2、学会正确洗脚:每晚用温水(不超过39~40℃),因为神经病变会导致糖尿病病人双足对温度不敏感,所以最好用手试水温,或者请家人帮忙感受温度。时间不宜太长,不超过10分钟,不要用力揉搓,洗毕用松软、洁净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和渗液。
3、保持足部皮肤健康:为了防止皮肤干裂,每次洗完脚后,涂抹一些皮肤护理膏或霜(不要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适当按摩足部。夏季,不光脚走路,不光脚穿鞋,不穿露脚趾的鞋子。冬季,脚部不直接接触热源。如要取暖,可用电热毯、热水袋等事先温暖被窝、鞋袜。脚要放入时,取出热水袋,关闭电热毯。
4、细心修剪趾甲:选择修剪指甲专用工具,不宜用剪刀或一般性指甲刀,尽量做到专人专用。趾甲不要留的过长,也不宜修剪得太短;剪趾甲时直着修剪,避免两边剪得过深造成嵌甲,引发感染。
5、选择舒适鞋袜保护双脚:选鞋要合脚,使足趾能完全伸直且可稍活动为宜。选择鞋内光滑平整、透气良好、鞋底厚的鞋子。买鞋选择下午或傍晚。对于新鞋,穿半小时应脱下检查双脚是否有压红的区域或摩擦的痕迹,从每天穿1~2小时开始,逐渐增加穿戴时间,确保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穿鞋前,应检查鞋里是否存在粗糙接缝或异物。
6、袜子:选择棉、毛等天然材质;袜子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袜头和袜口不宜太紧;袜子的接缝不能太粗糙;选择浅色袜子,以便脚部受伤有脓、血渗出能及时发现;做到每日更换。
7、戒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功能,减少身体输送氧气的能力,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吸烟会显著增加截肢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戒烟。
糖友们一定要做好以上七点,珍惜我们健康的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