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地方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你那里热不热?
先来看看如何读懂高温预警信息
中国气象局于2010 年4 月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规定高温预警按以下标准发布:
橙色预警 过去 48 个小时两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 37℃及以上,且有成片达 40℃及以上高温天气,预计未来 48 个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 37℃及以上,且有成片40℃及以上的高温天气。
黄色预警 过去 48 个小时两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 37℃及以上,预计未来 48 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
蓝色预警 预计未来 48 个小时 4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 35℃及以上,且有成片达 37℃及以上高温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天呐,这么高的温度会不会被烤糊?!
怎样才能做好防护,有效避免高温伤害呢?
在高温热浪天气下,如果可能,应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出行,尤其注意不要在阳光强烈照射下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针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患者等脆弱人群,需注意:
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患者等脆弱人群,应避免在阳光强烈照射时段在室外活动。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患者,早晨起床时应先喝一些水,补充一夜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温度调得过低的房间中。脆弱人群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超过5℃。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1~3小时后关机,进行自然通风。晚上睡觉前最好关上空调。
每到夏季,高温危害便成为损害高温作业人群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高温作业人员更要做好防护。
1.高温天气下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放慢速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另外需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随身携带防暑品。
2.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
3.户外工作者可以用冰毛巾擦身体,进行物理降温。
4.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忌立即开空调,避免感冒。
5.户外工作者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小心中暑呦~
中暑类型不同应对方法各异
据测定,当气温在 35℃~39.9℃时,人就会感到奇热;当气温高于40℃时,人们就感觉到酷热难当。炎热天气持续的时间过长,会给肌体的正常活动带来严重危害,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对于局部地区出现的高温热浪,敏感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采取环境健康防护措施。高温热浪对人们最直接的健康影响就是中暑。根据病情程度不同,中暑通常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不同类型的中暑,症状和急救措施有所差别。
热痉挛 肌肉疼痛,多发于腿部、胳膊或腹部,常在结束持续性运动时发生。对应急救措施:立即到凉爽的地方休息,多喝水或电解质饮料,舒展肌肉并轻轻按摩,如症状持续 1 小时以上需就医。
热衰竭 面色苍白、流汗、心率加快、虚弱、肌痉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但精神状态正常。对应急救措施: 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脱去外衣,用湿毛巾或喷水降温,并请专业医生进行处置。
热射病 有与热衰竭相似的症状。此外,皮肤干燥无汗,精神状态改变,抽动性头痛,恶心,头晕或眩晕,体温可达 41℃或更高,严重者可失去意识。对应急救措施:立即叫救护车,同时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 脱去外衣,持续用湿毛巾或喷水降低体温。
预防中暑要多管齐下
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 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空调运作时,尽量避免送风口冷风直接吹着头部或长时间对着身体某一部位吹。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室外劳动时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并且应备有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
白天用窗帘遮挡强烈的日光照射,夜晚有凉风时将门窗打开降低室内温度。
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不要将儿童、老人或宠物独自留在关闭的汽车中。
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 尤其是 10 时~16 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
避免温度的急剧变化,如从高温的室外立刻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
注意饮食卫生。要多饮水,每日补充2000 毫升以上的水,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酒精和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脱水。适当摄入盐分,补充因大量出汗导致的电解质流失。
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宜午睡。
避免皮肤被蚊虫咬伤、开水烫伤等,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迅速而造成感染。
要提高防范中风的意识。少食多餐,切忌过饱过腻,以防胃肠道消化食物时与大脑争血流,增加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概率。凡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者,应坚持服药。一旦出现心慌气短、头昏眼花、手足不灵、走路不稳、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来源:综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全国卫生12320
编辑:高祖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