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安徽太和:“华东药都”的逆袭之路


    一个历史上与药市没有任何渊源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一个全国性的医药市场;一个一度曾被贴上“假药市场”,近乎被判“死刑”的地方,却能逆袭成长为全国药市的“晴雨表”......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来到素有“华东药都”之称的安徽省太和县,探寻它40年来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挖掘其改革背后的经验。

破釜式改革,向死而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向皖北,一些具有敏锐流通意识的民间商贩开始尝试各种商机,有的做大做强了乡镇企业,而更多人则走向全国市场搏击风浪。
在这批人中,以太和人群体较为突出,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迅速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医药物流市场,形成了20多万人的药商大军。一时间,太和县享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逐步建立起了全国大型医药集散地,成为全国大型医药销售市场。
    然而,过快的膨胀并非都是好事,在缺少资源禀赋和人才支撑的情况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和县自身短板彻底暴露了出来。

    “当时,太和医药市场的从业者大都不具备药品方面的知识,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以下,他们当中,很多人以前根本没接触过药品购销方面的业务。”太和县一位药企负责人亲历了当时的乱局,“那段时期,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太和医药市场十分混乱,市场上随处可见假药、劣药,大街小巷的药店无证或是证件不全者居多。”
    太和假药市场泛滥引起了当时国家食药监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取缔的名单上,太和医药市场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时,省食药监部门领导还是比较明智的,认为关闭一个市场很容易,再培养起来就很困难了,他顶住了压力,下决心先整顿,以观后效。“太和县一位政府人士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正因如此,太和县才有了浴火重生,涅槃再造的机遇。
经过一段时间的破釜式整顿,一大批贩卖假药、劣药的不法分子被整肃,太和县医药市场重新恢复了活力,市场秩序也更加规范。在整顿过程中,收益最大的要数太和县本土企业——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华源医药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太和县医药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太和县医药公司由于受个体户和假药市场冲击,以及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债台高筑,银行贷款高达2000多万元,一度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1991年,在太和县政府的主持之下,太和医药公司进行重组。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逐步走上了一条以整顿求生存、以规范促发展的逆袭之路。
    目前,安徽华源医药在全国各地拥有100多家子公司、上万名职工。建有现代化仓库26万平方米,药品日常库存量价值30亿元,4000多医药厂家的6万多个品规的药品在公司集散,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医药流通看太和,太和医药看华源。“医药流通界流传的这句话足见华源对太和县,乃至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2017年,华源的销售额达到了320亿元,上缴税金8.2亿元,位居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十位、安徽医药商业第一位。
    华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太和县金融、通讯、运输、宾馆、餐饮、房产等众多产业的繁荣,数万人员从事医药及相关产业,维护了社会稳定,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