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国行——2018年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6月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专家义诊、展览展示、文化体验、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期举行。
木林镇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部,距离北京市区60余公里。6月30日,家住木林镇的王大妈起了个大早,7点半,她和全镇百十来人登上大巴,“组团”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两个小时后,中医中药中国行——2018年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将在这里开幕。
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掷地有声的宣布,活动正式开幕。6月30日~7月1日,国家博物馆内举行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文化展览展示、健康咨询、传统保健操演示、互动体验、健康讲座、科普资料发放等一系列中医药健康惠民活动。无论是专程赶来参加活动的百姓,还是国博的普通游客,都深深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益。
普及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
6月30日上午,国博三层北走廊义诊区内,40名副高以上中医师“严阵以待”。还不到10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主任医师赵勇就迎来了第一位患者。当天,他一共接诊了近40名患者。
“现如今,骨关节疾病,像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发病率很高。我们中医对此有很好的疗法,尤其是把传统的中医经筋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基础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实现缓解痛苦和功能康复。”赵勇说,“在和病人的交流中,我要讲清楚,中医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同时介绍像颈椎功能锻炼操这样的方法,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坐到赵勇面前,赵丽琴面带忧虑。她的母亲深受神经根性颈椎病之苦,严重的时候疼得彻夜难眠。老人家出行不便,因此她带着母亲的X光片和CT片前来咨询。详细询问病情后,赵勇建议住院治疗。他向赵丽琴介绍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首先是口服中药,活血通络的药;其次是手法,结合脊椎的生物力学来调整;再有就是针灸、理疗治疗。”
最近一段时间,赵丽琴跑了不少医院,大多数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听了赵勇一番讲解,赵丽琴对中医药动心了。赵勇觉得,其实有很多病人缺乏对不同治疗手段的全面认识,他希望更广泛地宣传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的优势,让更多百姓享受中医药的实惠。
义诊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博的工作人员小方也抽空跑了过来。20多岁的她脸上长了几个小痘痘,这让她有点烦恼。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田颖新查看了她的脉象和舌象,又询问了大便的状态,给出了饮食调理的建议:“您的情况不太严重,平时要注意少吃冷饮和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茯苓、薏米仁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小方觉得这次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非常有意义。“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有一些健康问题想咨询,却不找到人问。去医院很麻烦,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就一直拖着。”小方说,“这次活动在医院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或许有的时候专家几句话就能解开你心头的疑虑。”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田颖新在给小方诊断。
30日全天,40名中医专家共接诊患者近900人次。
就在义诊开始的同时,国博学术报告厅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宋坪带来了一场“中医极简护肤术”的精彩讲座,介绍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医小妙招”。
“如果被蚊虫叮咬了,可以采取哪些止痒措施?”宋坪向听众提问。
“擦点三七。”一位听众回答。
“新鲜的三七,还是干的三七?”宋坪继续发问。
“新鲜的三七。”
“非常好,新鲜的三七有止痒的作用。但好像,我们家里都没有新鲜的三七。”宋坪的的幽默回答引起一阵笑声。
针对蚊虫叮咬,宋坪特别推荐了一些便于操作的中医药方法。“比如薄荷叶有辛凉解表的作用,而且很少出现过敏的现象,很安全。薄荷容易生长,有园子可以在园子里种,没有园子在花盆里也可以种。当有蚊虫叮咬的时候,摘一片薄荷叶,揉碎了,敷在被叮咬的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痒效果。另外,薄荷还可以拌凉菜吃。”宋坪娓娓道来,“对付蚊虫叮咬,中医还有医学上的处理方法,用小的梅花针,消毒后局部叩刺,再拔一个罐,把毒液拔出来,马上就不痒了。当然这是比较专业的操作,如果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皮肤感染。”
国博学术报告厅内还举办了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我的健康我做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董文新“中医食疗与四季养生”等多场健康讲座,为群众献上一道道中医药健康知识大餐。
把中医药种子种进孩子心中
儿童剧《果蔬爱食疗》。
“当果蔬爱上食疗,健康有你有我还有他!”国博学术报告厅内传出轻快地歌声,正在上演的儿童剧《果蔬爱食疗》吸引了众多小朋友观看。这部由四川省成都市卫生计生委和成都市中医管理局排演的儿童剧讲述了胡萝卜、西兰花、橘子、梨、番茄5种常见的果蔬合力打败疾病“科学怪人”,并练习八段锦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的故事。诙谐的台词和生动的表演不时引起小朋友和家长的阵阵笑声与掌声。“这部儿童剧简单易懂,孩子能开心学知识。”带着儿子来看剧的曾妈妈说到。2天内,《果蔬爱食疗》共演出4场。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小朋友们正确地认识饮食,对食疗、养生也能有初步的了解。”出演“胡萝卜”的小王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才能身体健康,这是《果蔬爱食疗》想要传递给小朋友的信息。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不论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是中医药动画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让让儿童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不仅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更能让他们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在本次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中,除儿童剧可以供孩子们观看外,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域内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也可以让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中医药,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文化。
“妈妈,我也要做那个丸子。”小欣怡(化名)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早已被小朋友围起来的中药蜜丸制作体验区,她口中的“丸子”便是中药师正在制作的蜜丸。
将药团在搓丸板上层搓成条状后,再放入下层切搓为丸状。来自北京永安堂的牛师傅手法熟练,在搓丸板的辅助下,揉、搓、切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十几颗各9克重的蜜丸便制作完成了。“做蜜丸要注意控制力度。”牛师傅边说,边手把手地教小欣怡制作蜜丸。双手压在搓丸板两侧,小欣怡小心地控制着自己切搓的力度。“完成!”打开搓丸板,是十几颗圆润的蜜丸。“做出这几个丸子还挺不容易的。”小欣怡说,自己消化不好的时候会吃大山楂丸,跟这个蜜丸很像,“做出来之后特有成就感。”她语气里满是自豪。
北京永安堂的牛师傅为大家展示蜜丸制作过程。
“蜜丸是药材细粉用蜂蜜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制作流程分为粉碎、药面过萝、药面加密、搓条、找匀、搓匀等步骤,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后面几个步骤。”牛师傅介绍,“从技术上说,蜜丸现在可以采用机器生产,但在永安堂,还是有相当部分的蜜丸是我们手工制作。”
听说负一层可以做香囊、猜谜语,刚体验完蜜丸制作的小宋哲(化名)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先放两勺药粉在小袋子里,再用这个绳子顺着缠两圈系牢。”香囊制作区里,3岁的点点正在在讲解员王珊(化名)的帮助下制作香囊。做好的香囊药香浓郁,“真好闻。”点点捧着香囊奶声奶气地说。“这里面都有什么药材呀?”小宋哲好奇地问道。“香囊里有山奈、藿香、肉桂、艾叶4种中药材,可以驱蚊虫,防流感。”宋哲拿出小本子和笔,把这4种药材记录了下来。
香囊制作区。
“我喜欢植物,也喜欢中药。”宋哲说,中药利用各种植物来治病救人,自己长大之后也要学中医、学中药。
“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区的负责人王华刚说,就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一样,让孩子接触中药实物并体验中医药,可以让孩子认识中医药本来的样子,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种进孩子心中。
“天天向上是什么中药?”另一边的猜谜区,几个小朋友正在猜中药谜语。“芝麻!”“竹子!”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答着,气氛好不热烈。“连翘!”宋哲毫不犹豫地答道,在他的心中,一颗小小的中医药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漫步在国博西大厅北步梯,墙上贴挂的图文展示着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及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回顾。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医药事业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66.4万人,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
如果冰冷的数字尚不足让人感受到中医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妨到中医药文化展览展示区转转,近距离体验中医药的伟大成就和独特魅力。
在中医药老字号堂馆文化展示区,广州陈李济展出的不同年代的陈皮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陈李济创立于16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也是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的“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这一次陈李济展览的主题之一是“百年陈皮”文化。“自明朝万历二十七年陈李济创业以来,岁岁收储陈皮。陈李济独创储藏陈皮之法,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陈李济企业文化部部长助理许晓屏指着展品,向围上来的人群讲解,“这是1995年的陈皮,这是2017年的陈皮,大家可以观察形态上的差别。在我们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存放超过180年的陈皮。可惜这次没有带过来,欢迎各位有机会到广州参观。”
和医生交谈之后,小方也来到展区参观。说实话,对中医药,她了解并不多,然而一组群雕看得她兴致盎然。
这组群雕是安森汉医堂展出的“中医药术数文化群雕”,通过75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生动直观地展示中医的内外治法。“术数”语出《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的是人们应该按照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中医药术数文化群雕。
“群雕共分三层,最上层展示中医外治法,秉承的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理念, 就是说骨头必须端正,软组织必须柔软,气血才能流通。您看这两组雕塑,一个是站如钟,一个是坐如松,展现的是我们主动端正骨头的方法。如果不能主动端正,中医来帮你端正,那就是中医正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洪蕾向小方详细讲解,她是这组群雕的设计者。小方不时提问,听得津津有味。
继续漫步展示区,小方发现一台大型仪器被人们团团围住,她赶紧上前去“凑热闹”。原来,这台仪器是福建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中医健康体质辨识仪器——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它由面部信息和舌像采集器、声音采集器、人机对答系统、脉象采集器组成,中医“望闻问切”过程就在这里实现。根据采集的信息,录入后台状态辨识系统,后台做出客观判断,生成状态报告。一些市民体验后纷纷表示,第一次做中医体检感觉很新鲜,体验感很好。
“还有这么厉害的东西!”小方也决心体验一下。排了一会儿队之后,小方坐进了太空舱,并拿到了自己的中医体检报告。这份报告涵盖了她的五行体质、阴阳体质,风险预警等内容,最后的干预方案则提供了茶饮、药茶、运动等各种调理方案。
“要让‘中医大脑’走进千家万户。”李灿东表示,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还有移动版,可随时开到条件受限的基层医疗机构或群众家门口。
“下两层介绍的是中医内治方法,有本草、饮食、药膳三种形式。”洪蕾继续讲着。在大学里,她主讲中医药文化学。与安森汉医堂合作推出中医药术数文化群雕,她希望探索“文化引领市场”的新模式。
在中医健康养老及治未病示范区,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邓秀红一直忙个不停。国博场馆内禁烟禁火,邓秀红带来了刮痧、耳穴埋豆等轻便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早在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就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药手段来纠正体质偏颇状态。小方来到这里时,邓秀红正在为一名小朋友耳穴埋豆。“人的耳朵上有很多穴位,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调节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她告诉家长,“把耳豆贴在相应的耳部穴位上,没事的时候碰一下,刺激一下,就能够起到治疗效果。”
医养结合是广东省中医院本次展览的重点内容。2016年,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共同发起成立医养结合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医养结合的基本理论、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医院—社区—居家”联动的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广东省中医院开设了广东省首个医养结合门诊,提供出院延续服务,为患者提供居家康复护理的咨询和方案制定。广东省中医院还设立了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服务驻点,为服务半径内居民提供上门康复护理服务,包含健康评估、专业护理、功能康复、健康促进等,快速响应,实现居家-社区双向转介。
文: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栗征 方碧陶
图: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栗征 方碧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