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液体需求不同于成人,不恰当静脉输注液体可导致严重后果,其中包括死亡、低钠血症所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低血容量、器官灌注不良、血容量增加、水肿和心力衰竭。
小儿静脉输液不可能像成人输液那样安静有序,孩子的哭闹,家长超高诉求,突发事情很多,嘈杂环境,增加了护士穿刺难度,护士在心理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如何做好病人的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放一些有趣、无声的动画片,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摆放一些贴近家长需求的育儿宣传册,尽量保持良好的就医环境。
目前重名重姓的患儿很多,在执行治疗操作时要认真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病人身份的识别制度,护士要做到忙而不乱。
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头皮血管较丰富,浅表易见,易于穿刺成功,可作为首选,但在固定时要避免肝素帽,输液接头压伤皮肤。输入特殊药物,如甘露醇、血管活性药等,应避免选用头皮静脉。
幼儿可选择手背、足背、大隐、前臂、等相对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活动部位。在贴输液贴膜时,一定要平铺粘牢,不可抻拉输液贴膜,避免造成张力性皮炎。
以往门诊病房均采用头皮钢针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的哭闹、烦躁、不配合,一次静脉治疗往往需要2~3次的静脉穿刺,渗液、脱针,给患儿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家长的情绪处在激动和崩溃的边缘。
留置针在病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儿可以边输液,边玩游戏,减少了穿刺率,保护了血管,使静脉输液顺利完成。门诊采用留置针输液后,减少了因制动性固定给患儿带来的不适,避免了因输液时活动造成的滴速障碍及液体外渗。缓解了家长的紧张情绪,护患关系和谐、融洽。
护士的巡视无疑是给家长和年长儿极大的安慰,在巡视过程中要善于与家长沟通,抓住时机向家长进行耐心的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识。
疏导家长的紧张情绪,让家长理解、明白治疗经过,同时要仔细观察病儿生命体征变化,核对药液的滴速,及时进行调整,避免药液的快慢,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对3岁以下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加强巡视,排除因静脉刺激、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药液外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病情变化。如遇患儿病情突然变化,保持镇静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及时施救。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嘱给药形式多样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推荐意见:持续输注刺激性药物和发泡剂、肠外营养液、pH<5或>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 Osm/L的液体等药物时,不使用外周静脉输注。
肿瘤护士协会在发泡剂药物的间歇性输注(如:30—60分钟)必须谨慎地通过外周静脉导管给药,并建议每5—10分钟要检测一次输注部位的外渗迹象,包括检查回血情况。
常规性地评估是否发红、肿胀、或/和出现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评估应至少包括视觉评估、触诊和患者的主观信息。
如果部位有压伤,敷料则要去掉以便更清楚观察到部位。无并发症,不常规更换儿童患者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但需要定期评估。
对于发生高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应了解其液体状态,并可采取下列措施:
-
若患儿无脱水症状且目前正接受等渗液体输注,可考虑更换为输注低渗液体(如0.4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
若患儿确诊存在脱水症状,计算液体缺失量,补充液体超过48 h,初始给予0.9%氯化钠溶液。
-
若液体状态不确定,测量尿钠和尿渗透压。
-
若补充液体缺失量后高钠血症加重或未好转,应回顾输注的液体类型,并考虑更换为输注低渗溶液(如0.4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
纠正高钠血症时,需确保24 h内血浆钠水平下降幅度不超过12 mmol/L。
在最初24h,每4~6小时测量血浆电解质浓度;后续血浆电解质浓度测量频率应根据患者的治疗应答而定。
对于接受静脉液体输注的患儿,若发生低钠血症,可产生不良后果,引发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
-
若足月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低钠血症,应回顾其液体状态,若患儿正接受低渗溶液输注,可考虑更换为输注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
对于处于高血容量状态或有发生血容量增加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采取下列措施:
将液体维持量限制在常规液体维持量的50%~80%;
减少液体维持量,根据无感液体丢失量(300~400 mL·m-2·24 h-1)加尿量计算液体补充量。
对于接受静脉液体输注的患儿,出现下列症状与发生急性低钠血症相关:
头痛
恶心呕吐
意识混乱和定向障碍
易受激惹
嗜睡
意识水平下降
抽搐
昏迷
呼吸暂停
对于发生急性有症状低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不宜单纯采取限制液体输注策略管理急性低钠血症性脑病。
与之相比,应回顾患儿液体状态,即刻向专家(如儿科重症监护管理医师)咨询相关建议,可考虑采取下列措施:
-
2.7%氯化钠溶液2 mL/kg(最大100 mL)10~15 min内推注。
-
若初次推注2.7%氯化钠溶液后低钠血症仍然存在,可考虑再次给予2.7%氯化钠溶液2 mL/kg(最大100 mL)10~15 min内推注。
-
若第2次推注2.7%氯化钠溶液后低钠血症仍然存在,检测血浆钠水平,并考虑给予第3次2.7%氯化钠溶液2 mL/kg(最大100 mL)10~15 min内推注。
-
至少每小时1次测量血浆钠水平。
-
随着低钠血症症状得以缓解,可根据患者的治疗应答减少血浆钠测量频率。
-
低钠血症症状得以缓解后,需确保血浆钠水平24 h内增加幅度不超过12 mmol/L。
来源:综合网络、护士课堂
文都网校卫生资格整理编辑
考试动态|备考指导|学习资料|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