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过
进入三伏天
深圳已全面进入热热热热模式
很多人早已开始了取冷模式
冷饮、空调全面开动起来
但是殊不知
这种行为与古人讲的
“冬病夏治”理念背道而驰
三伏天养生
先从避寒开始!
冬病夏治
古人常讲,春夏养阳,从而衍生了冬病夏治的说法。
冬病夏治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
从原理上讲,此时人体阳气大多在体表,脏腑则处于寒湿之境,兼之天热,人又喜凉,腹痛、腹泻、大便粘滞等症状的病人开始增多,气虚者则无力推送大肠蠕动,便秘的病人也开始增多。
但有趣的是,哪怕便秘,最终泻下的还是溏稀,可见还是里寒。此时若再嗜好冰冻生冷食物,积寒之病便会找上门来。
养生时时讲,三伏天养生重点在避寒。
三伏天天气炎热高温,所有防暑降温的措施如运用不当,均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比如小年轻们酷爱冷饮解暑,殊不知冷饮吃多会导致体内寒气增加,诱发疾患。
而且,一整夏都待在空调房里,冷气将汗水郁闭于体内发不出,容易引起湿气重,困倦乏力等不适。
出汗后吹空调,人体卫气不固,更会损伤人体的阳气。一般室内空调温度与室外不能相差太大,建议空调温度在25-27℃即可。
凉茶冷饮类简直是盛夏的标配,入伏之后喝此类饮品更多,而这些饮料中基本都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寒凉降火的中药成分,对于脾胃本就虚寒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一般人也不宜长期饮用。
生冷的蔬菜也不宜吃,偶有一两次无关紧要,但吃多了伤脾胃,从而导致不欲饮食、胃纳差、入伏之后,很多人胃口不好,不爱吃主食,蔬菜只吃生的,不烹制。
其实夏天多喝热水、热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排汗散热。
生活中很多生活方式都会损伤到阳气
实际上,夏天就应该热着过
中医养生讲究“不时不食”,夏季正值葡萄、龙眼、荔枝上市的季节,适当食用这些温热性的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促进人体基础代谢。
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
古语有言“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足以见羊肉在伏天的效用。
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温凉互补。如吃涮羊肉火锅时,要多吃些白菜、冬瓜、青菜,以平衡温凉寒热。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味辛性温,散寒解表,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
炒菜时加点生姜,可温胃祛寒;与大枣、红糖等搭配可代茶饮,帮助缓解女性经期疼痛;吃海鲜时可佐食姜汁蘸料,能够杀菌驱寒。
“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意思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夏天体验炎热的感觉,让身体多出出汗。
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因为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
夏季可以多用热水泡脚、泡澡,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但水温不宜太高,以防烫伤。
最后一点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伏贴啦!
提倡在阳气最旺盛之时施“三伏贴”,可将双重阳气作用于体内渗入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地祛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贴敷时间
初伏:7月17日(星期二)
中伏:7月27日(星期五)
伏中加强:8月6日(星期一)
末伏:8月16日(星期四)
伏后加强:8月26日(星期日)
点击图片可保存大图
说得再多
最后施行还是在个人
身体健康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
而应该长期坚持
说起来
在暑热天气里
敢对爱的人说“多喝热水”
才是真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