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今日中医】人民日报:“不走的医疗队”用中医谱写中卢友谊赞歌

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中医科医生正在为当地病人进行治疗。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松摄


在距离卢旺达首都基加利30多公里的马萨卡医院大门外,“中国援助”的标志格外显眼。这所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建的医院已经成为中卢友好的见证者与诉说者。


问诊、扎针、取针、拔罐、艾灸……马萨卡医院中医科医生张可欣异常忙碌,甚至来不及喝上一口水,而这正是她在“千丘之国”卢旺达的工作常态。


和很多慕名来找中国医生看病的卢旺达民众一样,30岁的弗洛伦斯今天也早早来到医院中医科候诊。她对本报记者说:“前段时间我感到腰疼,现在每周来医院针灸一次,腰疼明显减轻了。感谢中国医生和中国医疗队!”


弗洛伦斯所说的“中国医生和中国医疗队”就是中国第十八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卢旺达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自1982年起,中国先后向卢旺达派遣了18批213名队员,36年未曾间断,成为各国援助卢旺达医疗事业中唯一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见到记者时,中国第十八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长陆军刚刚完成一台产科手术。她介绍说:“妇产科是马萨卡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每年接生5000多名新生儿,每月剖宫产手术达180多台。但这里的专职医生和护士非常有限,所以现在中国医生挑起了妇产科的大梁。”


陆军回忆起在卢旺达工作中最为难忘的经历时说,有一次她给一名36岁、体重105公斤的初产妇做剖宫产,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胎儿是横位,生产时非常困难。“孩子出生后情况不太乐观,我们立即采取吸痰吸氧等紧急措施对胎儿进行全力抢救。当听到新生儿响亮的啼哭声时,当地医护人员都发出了欢呼声,他们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对我说:‘太棒了!太棒了!’第二天我去查房时,产妇非常感激,一定要让我抱着孩子和她们家人合影留念。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来卢旺达工作的真正意义。”


在医疗队中,有一名80后蒙古族口腔科医生哈斯达来,由于医术精湛,很多病人不顾路途遥远,纷纷前来马萨卡医院找他治病。在卢旺达,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和缺乏口腔卫生意识,许多人患有龋齿。哈斯达来说,前来诊疗的患者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牙齿缺失,甚至有的人不到30岁便拔除了所有后牙。


对此,哈斯达来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决定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当地患者。他整理了医院现有的材料器械,除向上海援外物资供应站申请相关设备外,他还从国内购买了大量医疗器械。截至目前,哈斯达来已累计诊治当地患者近1000人次,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用英文认真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由于工作繁忙,厨师每餐给他留饭都成了习惯。哈斯达来说:“虽然辛苦,但看到卢旺达患者竖起的大拇指,我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36年来,中国医疗队累计诊治当地患者67万余人次,实施各类手术3.5万多例,抢救危重患者1.6万余人次,还有一名队员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医疗队向当地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也因此得到了卢旺达民众的认可与尊重,被誉为“白衣使者”和“最受欢迎的人”。


普通外科医生李俊升4次参加医疗队,累计在卢旺达工作7年之久,与很多卢旺达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走在马萨卡街头,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看到中国人他们都会远远地挥手致意,并用汉语‘你好’亲切问候,经常会有曾经的患者张开双臂跑过来和我们拥抱。”李俊升说,“中卢两国人民的心因为我们医疗队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这也是我们在卢旺达工作的动力源。”


“我在担任院长的4年中,亲眼见证了中国医疗队为卢旺达医疗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医疗队为卢旺达民众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马萨卡医院院长迈克·乌威玆耶告诉本报记者,“感谢中国医疗队,感谢中国为卢旺达所做的一切!你们是卢旺达人民真诚的朋友和兄弟姐妹!”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1日 21 版)

记者 李  锋  王云松  万  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