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药企在中药新药研发上陷入“僵局”

  “中药好、西药快。”长期以来,对于中西药的争论从未停止。随着现代西医的越发主导,中药的地位被大大撼动。对于中药效用的质疑源源不断。

  中药不同于西药,有自身更适应的层次,具有所在市场的广阔前景,而药企在中药新药研发上却陷入“僵局”。

  政策也逐渐聚焦到中药新药研发上。8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指出要促进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新药研发。

  但中药由于难以像西药那样,取得疗效及副作用的可量化的数据,一直未被国际接受。如何找到有效评价中药疗效及副作用的途径,关系重大。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此项工作。

  体系缺失

  “不能否认,有些优秀的中医能做到西医、西药所不能。也确实存在病患倾向于选择中药,只不过对比中成药,他们更加偏爱传统煎制药品。中成药的信赖感相对较弱。”广州某三甲医院药剂师表示。对比西药的研发上市拥有完整的评价体系,中药却一直未能形成依附于中医自身理论的药物上市流程。

  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经验医学,辨证施治,讲究从整体观来治疗;西医是辨病施治,讲究循证医学,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药物的疗效。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规范,不应照搬美国FDA法律用于中药审批。

  “摘得诺奖的青蒿素只是中医药宝藏中的沧海一粟,现阶段中药面临的巨大挑战源于评价体系缺失。没有科学的评判体系必将成为中药发展的拦路虎。我作为一名西医方向的博士生,对中医仍抱有极大信赖,主要源于幼年的经历。”一位就职于江西某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医生李女士(化名)表示,“根本上来说中西医其实是互通的。”

  “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证明是吃了何种药材有效,前不久在深圳就有病患使用夏枯草,抑制了甲状腺肿瘤生长的案例。而实际是否是夏枯草起到作用,又是哪种成分起作用很难判断。”李女士向记者解释。

  陈钟也表示:“以化学纯度和工艺先进性评判中药并不合理,中药的特点基于中医理论,最传统的理论基础即复方。如果单纯以研究化学纯度和工艺的先进性对中药新药进行研发评估,无异于丧失了中药特点。近2-3年以来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不多,原因正是中药审查上对于临床有效性的高标准。”

  除了理念偏差造成的中西新药不同,量化指标的差异也成为中药饱受质疑的症结之一。“西医流程可控,中医难以实现,不同医生偏差很多。”李女士说。

  而具体到影响中药药品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医生的水平;制成药品过程各个环节的把控;以及药品原材料纯度品质的控制,都影响中药的实际药效。

  历史长河中,这些显著的差异性也使得中医发展在质疑和争议中前行,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在论述如何处理和调整“庸医”的误诊。

  回到中药研发的产业端,用西药的思路审评中药不科学,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中药在开发审评过程中通过率低,再加上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很多企业对中药研发望而却步。

  “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更适用于在中药复方的基础上,进行多靶点的研究,在质量控制标准中引用指纹图谱技术非常有必要,对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进行客观评价。然而不可否认,中药的成分研究也很有必要,单纯以某个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很难把握,临床上市之后很难做好产品的质量评价。缺乏一致性和可靠性。”陈钟透露。

  而不合理的中药新药上市审批体系导致的结果是,中药新药上市数量较少。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7年批准上市药品394个(以药品批准文号计),其中化学药品369个,中药民族药仅2个,生物制品23个;国产药品中化学新药28个,中药新药1个,生物制品10个,化学仿制药238个,中药仿制药1个。

  药审中心完成审评的中药注册申请366件,其中完成IND申请62件、NDA 8件、ANDA 17件。药审中心审评通过批准临床试验的中药IND申请36件,涉及13个适应症领域,其中心血管、呼吸、精神神经较多,占47%。

  我国现行新药药品审批管理规范则仍基于西药理论体系。其中包含《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另一方面在国际认同上,中药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目前,我国有9个中药品种在FDA申请IND,并有多个品种进入Ⅲ临床试验。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药通过FDA认证,以处方药的形式在美国销售。


热门平台推荐:制药采购人

微信号cmsupm 

热门指数:★★★★★

热门平台推荐:医药供应链联盟

微信号cmsu168 

热门指数:★★★★★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