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的“活菩萨” 被称为最亲的“朱奶奶”
——记苏北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兼新生儿科前任主任朱玲玲
朱玲玲,苏北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兼新生儿科前任主任,主任医师,扬州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扬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有着扎实的儿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的优秀儿科医生,尤其对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小儿危重症抢救有较高水平,对小儿癫痫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坚持儿科一线30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很多小患儿都亲切地称她为“朱奶奶”。
只要工作需要 总是竭尽全力 连夜为病危宝宝手术全身换血
在儿科,有这样一位医生,医术精、医德好,用默默无闻的付出,端端正正书写了“高尚”,诠释了“美好”。她就是让患儿依赖、让家长放心的儿科医生朱玲玲。
在儿科工作的每一个年头,朱玲玲医生始终保持着一颗治病救人的热忱之心,将自己丰厚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临床抢救技术运用于实际医疗救治中,她以自己的力量竭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以实际行动挽狂澜于既倒。
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里的患儿大多是一些提前来到世上的小婴儿,有的体重不足两斤,多种脏器还未发育成熟,他们的生命稚嫩脆弱。新生儿病情转化就在瞬间,所以关键时刻的救治决定,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积淀深厚的医疗技术功底是必不可少的。
安徽37岁的陈女士(化名)是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可是她怀孕之路十分坎坷,之前怀过11胎,出生了4个,存活的仅有一个目前已14岁的女儿。当时陈女士在苏北医院成功诞下一个女婴。可出生两小时后,孩子黄疸越来越严重。“新生儿出现的是溶血症!”苏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玲玲说,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发生免疫反应,引起了溶血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大多情况严重患病的胎儿就会发生死亡。
为了拯救这个刚降生到世上的小生命,当天晚上七点多,在朱玲玲的带领下,对“Rh溶血病”的新生儿进行换血,“熊猫血本就稀缺,换血需要不少血量,体重每一公斤就需要换血180毫升,所以备血就花了不少时间。”朱玲玲介绍,术中通过脐静脉换血,共输血600毫升,相当于宝宝全身的血液都换了一遍。“因为及时的抢救,陈女士的宝宝转危为安。
临场的正确判断,危急关头的病情处理源于平时工作的积累和对医学的刻苦钻研,除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朱玲玲医生有着一颗刻苦钻研的心,她时刻保持着对国内外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的关注,在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小儿危重症抢救方面有较高水平,在小儿癫痫诊断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论文十余篇,多次获得扬州市科技进步及新技术引进奖。
倾尽真情于患者 患儿都亲切称她为“朱奶奶”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身在儿科,面对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朱主任更是如父母般尽心地呵护着他们。她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朱玲玲医生常说:“孩子们经不起折腾,动作稍微大一些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除了细致耐心的临床救治,我们更要用真情真心去呵护他们。”
也正是这样的真情实意感动了每位患儿,对于他们而言朱玲玲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他们的“朱妈妈”、“朱奶奶”、“朱阿姨”,一提到这些称谓,朱玲玲的脸上写满了欣慰:“我是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奶奶、阿姨、妈妈,不管哪一个,我都喜欢听,因为孩子的健康比什么都要重要。”从事儿科近30年,她将所有的心血奉献给了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她尽一切所能,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新生儿;她用行动赢得了患儿家人的信任。一位家长感激地说:“我没见过菩萨,但我觉得菩萨就应该长得和朱主任一个样子。”
有着仁心无私医者情怀 30年来春节都在病房度过
科室同事都说,朱玲玲有着一颗替患者着想的医者仁心,并坚守着一种大爱无私的医者情怀。无论春夏秋冬,哪怕已进入梦乡,一有电话,朱玲玲就会迅速赶往医院。“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刚坐上饭桌只夹了一口菜,就接到电话,说一个患儿的情况不好。我立刻放下碗筷,夺门而出。本想着到路上打的,但路上一辆的士也没有。幸亏我爱人想到了这个情况,骑着车出来找我,并把我送到了医院,就怕我的病人等不了我!”虽然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患儿的家长对医生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不过朱玲玲总认为他们是因为着急孩子的病,所以她理解他们。
“这些年春节,从来没有敢出过扬州城。”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春节期间,只要有时间,朱玲玲就会到科室里面看看科室的同事,了解一下那些还在危重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几十个患儿的情况。而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朱玲玲说,她为她的付出而欣慰,她为她所从事的职业而骄傲。
记者: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