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8.19”中国医师节】我心目中的榜样

算到今年,我已经参加工作八年了,在做医生的经历中,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崇拜的偶像,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榜样,他就是我的主任:康复医学科张虔。

还记得2年前我收治了一位维吾尔族患者阿某,他当时年仅17岁,因为出生后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出现癫痫发作,一直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随着年龄增长,癫痫发作越来越频繁,后在北京某医院行开颅手术治疗。不幸的是,术后阿某出现了左侧肢体偏瘫,不能行走,左手不能持物。后患者辗转北京、上海、南京、乌鲁木齐等多家医院康复治疗一年余,患者的康复效果一直不甚理想。虽然患者能够缓慢步行了,但步行不稳定,还有严重的异常步行模式,更让患者父母不能接受的是,患者左手一直不能运动,左手不能抓握物品,并且左手特别僵硬。这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很严重的打击。后来患者经内地某医院的专家介绍来到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进行康复治疗。

当时科室很重视这位患者,科室主任张虔亲自给患者进行了详细评估和手法治疗。就在那一刻,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经过张虔主任短短四十分钟的手法康复治疗,患者阿某的左手能够自行拿水瓶完成喝水的动作了。虽然动作还略显僵硬、缓慢,但是这个在我们正常人来说非常简单的动作,对于一个已经接受康复治疗一年多的患者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还记得患者在自行完成喝水动作的瞬间,患者的母亲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紧紧握住张虔主任的手不断地表示感谢,说没有后悔来到我们医院治疗。那一刻我的内心也是震撼的,我在接诊这个患者的时候,对患者的手功能的恢复是不报任何希望的,因为患者已经经过了那么多国内知名医院的康复治疗,发病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了,神经系统疾病的损伤越早进行康复越好,而该患者已经到了后遗症期,再恢复的可能性真的极小了。但是张虔主任做到了,他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也希望学会这项技术。

还记得2009年7月刚毕业分到康复医学科工作,那时康复科只有二十张病床,因为科室刚刚成立,病床时常收不满。那时我们收治了很多全院“不要”的病人,病种很杂,病情很难把握,因为不是专科疾病,我们又是新来的医生,时常我们都被弄的焦头烂额。当时张虔作为我们科室的主任果断作出决定,分批次派我们去兄弟科室: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轮转学习,强化急诊抢救、如何观察病情、强化专科知识学习。每次查房都对我们刚入职的下级医师进行神经解剖知识强化提问,在那三年里,我们的专业知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科室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收治的病人也逐渐专科化,病床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三十张、四十张。我们科的医生都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包括张虔主任也是,当时对康复治疗技术没有多少接触,康复治疗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还记得自我参加工作起就发现张虔主任每天早上都是提前一小时来到科室上班,风雨无阻,而他对我们科室的要求也是每天提前半小时交班。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我们全科同时要求也很严格,他让我们多看书、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多动脑去解决问题。每天早上他都作为榜样在认真看书,在他办公室的门上赫然贴着一张字条“早上为学习时间,谢绝打扰”,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也在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每次查房,他都身体力行,三四个病人的查房都要花费我们一上午的时间,对于每个病人他都亲自上手训练,同时用激情的讲解、详细分析、精准手法为我们教学、示范。我们时常看见他趴在地上、跪在患者身旁去训练患者的步态,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对病人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疾病的治疗效果精益求精的精神都让我们很感动。时常查房下来,他都是汗流浃背、嗓子哑了、精疲力尽,他时常跟我们开玩笑说:我时常都吃“黄芪”补气。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很多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并且都会遗留严重的异常模式和后遗症,张虔主任常说“做康复,要有梦想”。如何缩短康复的时间、减轻患者的异常模式是康复界的一大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科室在张虔主任的带领下,独辟蹊径,总结前人经验,总结并开展了“中枢整合整体训练”新技术、新理念。这项技术以更少异常模式、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迅速得到神经康复界认可。这项技术在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发展下现已走出新疆、走向世界,张虔主任也在近几年被全国不同地区医院邀请,作为客座教授、专家到处讲学、传播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回想这几年的发展,科室在张虔主任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不但壮大、从原来只有不到十个工作人员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人、从不知名的全院小科室到闻名全国部分地区的有自己独创技术的品牌科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