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东平医生的微笑,我们懂



我懂得你的微笑

——写在首个中国医师节

通讯员 张荣芳

第一次对医生这个职业有印象,源于我五六岁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我的肩膀习惯性脱臼,父母总是带我去当时的县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县第一人民医院,去复位。年幼的记忆里,似乎没有疼痛,只有那位给我矫正肩膀的白白净净的女医生,每次都是淡淡的笑容,轻柔的话语。去的次数多了,父母便让我叫她为“姑”,她也轻柔地应着。小小的我心里感觉很亲,颇以叫这样优雅的医生一声“姑”为骄傲,似乎肩膀脱臼、捏正更不觉疼痛,甚至还盼着肩膀更频繁地脱臼,好去见这位医生姑姑呢。

◆再后来对医生有印象,便是感冒发烧打针的时候,被父母哄着到村医家。

量体温,打针,都是小孩子很怵的事儿。面对想逃避、想躲藏的小孩子,医生总是不急不躁,淡淡地笑着,耐心等着孩子思想斗争一番,被家长软硬兼施一番,终于横下心来同意打针了,医生这才气定神闲地备药,然后又稳又准地扎下针头。那时候就感觉,医生是最厉害的人。医生脸上那份轻淡的微笑,其实也给了孩子信心,害怕归害怕,有了医生的从容和微笑,使孩子终究放心于医生的打针技术。

从容、恬淡的微笑,

是我对医生的第一印象。

在县人民医院生孩子的过程,是长大后的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医生。

社会上历来有言论:为了多挣钱,医生会引导产妇及家属选择剖宫产。在产前检查中发现,我的孩子头径和身体都不大,胎位也正常,医生自然而然地主张顺产。在我疼痛难忍的时候,丈夫几次向医生建议剖宫产,可是医生都拒绝了。当孩子终于生下来,医生和护士微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一切正常,看,疼一会儿是值得的吧?随着孩子嘹亮的啼哭和医生欣慰的微笑,我的疼痛几乎消失了,为在医生的坚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自然分娩生下孩子感到幸运和自豪。

几年前,父亲因劳累病倒了,到县中医院住院治疗。

一入院,医生和护士立即进行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检查、诊断、治疗,这个时候,他们的脸上没有笑容,只有严肃。他们紧张而严肃的样子让家属在担忧中更有一份踏实,因为他们的检查是细心的,他们的诊疗是严谨的,他们的神情是笃定的。待到排除了一切危险,父亲身体和情绪都稳定下来,医生和护士的脸也舒展开来,露出淡淡的笑容,对父亲说:身体没大事儿,出现点故障,是提醒你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也许,作为病人,作为家属,

我们下意识里很愿意捕捉医生的笑容。

而他们的笑容,总是很浅,很淡。

这两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我从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成为一名卫生计生工作者,可以更近距离、更多机会走近医生,了解医生。

第一次的震憾,源于县人民医院一段6分钟的监控视频。

那个每天24小时录下急诊室工作情景的摄像头,默默地录下了一个普通的夏日早晨,在交接班的八点钟,年轻的父母急匆匆抱来一个误吞异物的婴儿 。画面上,不管是前来接班的,还是将要交班的,一个个医生、护士立即投入抢救。不懂医学的我不会描述那些抢救措施,但从画面上,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医生、护士的高度紧张,高度专业,高度敬业,以及对生命的极度敬畏和呵护。几分钟后,孩子终于发出哭声,医生、护士紧绷的身体和神情也放松下来,有年轻的护士几乎欢快地跳起来。孩子被激动的妈妈抱着去观察室,同样激动、光着膀子的孩子的父亲在将要迈出急诊室时却又返回,用双手紧紧地与几位医生握手。这并不是特写、甚至不够清晰的画面,却让我悄悄流下泪来。

了解越多,越能明白,为什么医生的脸庞永远是平和的,神情永远是从容的,举止永远是端庄的,气质永远是儒雅的,因为他们救治的是生命,呵护的是健康,因为他们手中有医术,心中有大爱。

刚脱下加班的工作服,就接到重症监护病房电话,面对因干结的大便嵌顿引起直肠溃疡并出血的危重病人,几乎出于医生的本能,用手指一点点把大便掏出来,伴随着刺鼻的臭味和溅到工作服上的污物,内科医生刘富刚看到的只是病人脱离了危险。 

从上午8点到下午3点半,做完一台高强度的手术,当饥渴难耐,体力透支,双腿发颤,胳膊和手指已经僵化,踱着步子走出手术室,看到病人家属感激的目光,听到他们连声的道谢,那一刻,外科医生常绪祥感到所有的疲惫都值了。 

出于专业敏感性、扎实的临床功底以及出病人的责任心,检验医师王荆正“分外”地对出国务工刚回国、疑似疟疾的病人的血常规样本进行涂片镜检,“分外”地对泌尿系结核病人的尿液反复离心弃去上清液,帮助医师尽快明确诊断,为病人节省了大量的治疗费用和时间。

一名农村妇女服农药自杀,在做插管处理中,病人口中喷出的液体,带着各种异味,喷溅了了急诊科医生屈克学一脸。可他毫不停歇,直到病人脱离危险,才到水池旁悄悄把喷溅到脸上的污物清洗干净。在了解到该病人家庭异常贫寒后,屈克学又向院领导汇报,申请为这名患者最大程度上减免了医疗费用。

用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维族群众解决病痛之苦,帮带当地医生提高医技水平,虽然语言不通,但看到他们病痛解除以后脸上露出的微笑,看着道道感激的目光和伸出的大拇指,援疆医生霍德永觉得,自己和家人再苦、再难、再累,也值了!

早上刚交接班,120急救车送来一名发生严重车祸、身无分文、没有亲人陪护的河南商丘籍患者,外科医生闫军和同事们科学判断,科学抢救,科学抢救,及时输血,在术后第六天病人清醒后才联系到为找不到病人而焦急万分的亲属。

在为一位患食管癌的老人手术时,由于病情复杂,家属已不抱太大希望。外科医生李茂和紧紧攥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他,鼓励他,手术成功后又每次亲自给病人换药,陪他聊天,老人感激地说:“你比俺的亲人还亲啊!”这家人欢愉的笑容,让李茂和心中升起一股自豪。

对多名年过八旬、九旬的老人,精心实施治疗手术,还给予生活照顾,使沧桑一生的老人倍感幸福,也是眼科医生郭庆国最大的幸福。

时不时会被病情发作的病人咬伤、抓伤,更多的时候,病人看到他脸上就会有笑容,被病人看作亲人、朋友、太阳——精神科医生孟祥灵,有着一张整天面带微笑、似乎看不出年龄的脸,他似乎很年轻,又似乎是长者。

扎根基层志做“上医”、立志当好公共卫生服务使者的毛素,在父亲因喜高盐饮食而病逝的悲痛中,不厌其烦地嘱咐乡亲们一定要清淡饮食,潜移默化地改进了乡亲们的饮食习惯。

在东平疾控战线已奋战了17个年头,因抗击非典而举行了没有仪式的婚礼,多次参与南方重大地震救灾,在创卫战役中打磨出“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看家本领的赵发存,其实是莒县人,如今的他已有浓重的东平口音,也是卫计系统有名“全能人”,一张口说话,却永远是满面的笑容。

乡村医生林立军,多少次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胆大心细急救病在家里的老人,再把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人联系送往县乡医院,多少次耐心和患者啦着家常了解他们的真正病因,既治他们身体的病,也疏导他们心里的“疙瘩”和家庭矛盾。

……

加入健康医疗战线时日尚浅的我,还有更多更多的故事,我并不知晓。但我相信:

当医生耐心询问病人的身心情况;

当医生一遍遍核对病历和处方,

当医生亲热地称叫着老人大爷、大娘、叔、姨,当医生可亲地叫着胆怯的孩子“小”、“妮”;

当家庭签约医生按时登门为老人健康体检和登记;

当东平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健康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一手握住贫困患者的手,一手为她听诊;

当旧县乡卫生院的医生冒着大雨把氧气瓶送到贫困患者身边;

当安康精神病医院院长真诚地给沉默的精神障碍患者点上一支烟;

当银山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为年幼无依的姐妹俩办理扶贫档案并把她们的母亲送往医院救治……

这个时候,医生、病人、家属,他们的双手是暖的,目光是暖的,心是暖的。

我懂得,当医生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当病人和家属展现出笑容,一贯严谨、严肃的医生们,也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在脸上,或者在心里。

(图片来自东平县卫计系统)

谨以此,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献给东平医师——作为一名需要健康医疗服务的居民,作为一名健康医疗战线的成员。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