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为什么不生二胎?4位妈妈给出了最现实的答案


 VOL.13 

文字|季媛媛

编审|王潍
排版|廖颖瑶

本文共3280字,预计阅读时长为8分钟

女人的子宫本来只有一个入口,但现在,有人想要给子宫装上一根拉链。

「别说每年5000,哪怕每年1万,我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交钱!二胎?不可能!」

张小凡拒绝的斩钉截铁,但婆婆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这个家庭里,本已剑拔弩张的二胎大战,因为《新华日报》的一篇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文章,再度战火重燃。


8月14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署名文章丨图为《新华日报》电子版截图

「又不是养不起。你一个月工资2万,你老公一个月工资4万。家里房子车子都有,我们两老又有退休金,帮你带孩子,你有啥好顾虑的?」

「这跟钱无关,是我生就得听我的,为了一个大宝我操碎了心,为什么还要再生一个,到底是我生还是你生?」

「国家都在倡导二胎,你就不该拒绝。」

在怒气冲冲的张小凡看来,《新华日报》的这篇文章根本是对女性的侮辱,仿佛自己的子宫已经被人装上一根拉链,时刻都有被人拉开,放一个孩子进去的危险。

事实上,39深呼吸(ID:shenhuxi39)调查发现,坚决不生二胎的「张一凡」数不胜数,我们从中挑选了4位典型反二胎者,她们有话要说。


高高 32 教师
 没有体验过生产之痛的人,请闭嘴

1


还有什么是比生孩子更受罪的吗?在我看来,没有!


产妇在手术途中心脏骤停丨图为纪录片《生门》截图

还记得生产前那一晚,我的肚子开始出现不规律的阵痛,这让我无法入睡,直到凌晨5点,我实在无法忍受,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一系列检查后,我被送去病房。但一直没有生产的征象,所以,我得一直爬楼梯,以助生产。就这样,直到下午6点,我的下体才开始出现鲜红的血渍,肚子好似被人不停用力踢打一番,每隔2分钟痛一次,每隔1分钟痛一次,每隔30秒痛一次,每隔5秒痛一次……一轮接着一轮,让我实在无法招架。

那一刻,我终于理解新闻中产妇忍受不了剧痛从高处跳下时的心境。


2017年8月31日陕西榆林市的产妇跳楼身亡丨图片来源:新京报

疼痛难忍的我紧紧拉着老公的手,一边冒着冷汗哆嗦,一边咬紧牙关,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不想生!只想死!

这六个字让我终身铭记。

当时,疼痛让我失去了理性,眼前的一切也变得模糊。但是,后来我才明白,这样的疼痛才刚刚开始。

进了产房,由于还未开到十指,我无法立即生产。就这样,我被扔在产房,一个人,孤零零。用助产士的话来说:何时开到九指再叫她。否则,就算她在产房也是白搭。

于是,我忍着剧痛,躺在空荡荡的产房,环顾四周,死气沉沉,心里越发恐惧。总感觉怀孕就是最大的错误。至少,不怀孕,就不会受这么大的罪。

不知过了多久,由于实在忍受不了疼痛,我开始呕吐不止。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告诉助产士,我难受,但总是发不出声。就这样,我无计可施,只能等助产士过来,大约1小时后,助产士终于进来了……


纪录片《生门》截图

多少个夜晚,看着身边已经熟睡的孩子,我总能想起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无助,想起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狼狈,嘴角挂着呕吐物,臭味四散。

明知生孩子就是受罪,我为何要再体验一次?说我自私也好,说我软弱也罢,我永远不会再生二胎,绝不。


琪琪 39 导游
不是不想要,是身体不允许

2


已经39岁高龄,生二胎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

我跟老公结婚已有10年,也是在今年,我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宝宝。

其实,结婚第一年,我就曾怀过孕,但当时考虑到事业上升期,我毫不犹豫放弃了。

直到第三年,事业稳定,我开始花费时间跟精力调养身体。好不容易,第五年,我再次怀孕。但就在我们做好了迎接孩子的一切准备时,医生告诉我,我体内孕酮过低,无法继续维持妊娠。

果不其然,两天后,我出现了自然流产。孩子在我体内停留不过20天,再次离我而去。

这次的感受与第一次大相径庭,眼看周边同龄人都抱上了孩子,说一点也不急是骗人的。多少次,看着老公抱着别人家的宝宝,笑得可不拢嘴时,我只能恨自己不争气。

为了能有机会再次怀孕,我每天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终于,在去年,我迎来第三次怀孕。此次我丝毫不敢大意,从得知怀孕讯息的那一刻起,我就住进了医院。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都格外小心。

但总是怕什么就会来什么,在孩子满35周时,医生拿着检查报告单告诉我,我被检查出GBS((B族链球菌)阳性。医生说,这是一种细菌感染,该菌能感染新生儿,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死亡率极高,且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

一时之间,我想死的心都有了。好不容易等到怀孕再到即将生产,却又出现这样的幺蛾子。但我别无选择,此时打胎,大人和小孩都会出现生命危险。我怕。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将孩子生下来。


2002年-201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产科医疗资源的紧缺性,孕产妇高龄化,两个因素叠加,使孕产妇的危急情况增多。丨图片来源:今日话题

如果问我愿不愿意生二胎,我的答案很肯定:不愿意。生个孩子对我而言是一大挑战,我不敢轻易尝试。更何况,现在的我已经39岁,难保会在生产时会发生意外


小城 31岁 公务员
 不被在乎的我,不会再有生孩子的欲望

3


生孩子就像试金石,让我看清了身边所谓的亲人对我的真实态度,这样的态度让我反感,甚至厌恶。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医生和护士把孩子推出来时所有人的反应。我的老公、公婆、父母,一窝蜂的争着抢着想要第一个抱抱孩子,而我一个人躺在担架上,虚弱到想喝一点水都没人搭理。

「你饿吗?医院每天都会有饭菜的,饿的话先睡会儿,睡醒了就有的吃了。」老公看似很关心的话,让我听了很刺耳。

看看隔壁床的产妇,别人家的老公拉着自己家媳妇的手,不停的轻声安慰:「老婆,你辛苦了,你饿不饿,我下楼给你买点吃的,你想吃什么?我问过护士了,只要不是特别荤,你都能吃。」

相比之下,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存在,又仿佛成了生孩子的工具。没有人愿意多看我一眼,甚至在乎我的感受。

可能这样的态度只是对我,对于孩子,他们总会有另一番态度。「孩子是不是饿了?」、「孩子是不是冷了?」、「孩子是不是困了?」

月子期间,更是如此。我一日三餐都变成了酒酿元宵,因为在他们所有人看来,酒酿元宵下奶,只有我多喝宝宝才能有奶吃。但是,一日三餐都是这个,还把我当人吗?

不仅如此,因为身体虚弱,我总是汗流不止,所以,我一天至少要更换3套睡衣。但婆婆的一句话深深的伤害了我:「你就不能自觉一点少流点汗吗?老是不停的换衣服,我都来不及洗。」

如果是以前,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定会急着跳起来。但是,刚生完,我没有力气去争辩,只能偷偷流眼泪。都说月子期间不能流泪,伤眼睛,我也管不了那么多,我的月子,几乎每天是在流泪中度过。


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在我国,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15%

老公说,这都是我的问题。「明星生完孩子三天就能下床工作,你生完孩子整个人越发矫情,还要人伺候。」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都会有离婚的冲动。

至于二胎,我不愿意为这样的家人生孩子,不值得。


亚玲 34 策划
 金钱与责任,是永远的难题

4


养孩子就是一个无底洞。

我在国内知名互联网医院工作,刚工作第一年就买了车,第二年贷款买了房。如今,工资也算不错,每个月有4万多。

以往,过着有房有车的日子,拿着这样的工资,哪怕是在上海这座花花都市,我也可以经常毫无忌惮的出入人均300以上的餐厅,周六周日约上一群朋友去周边城市自驾游玩,遇上长假还可以出国旅游。

然而,这样的日子,自从有了孩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怀孕后,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所以,从尿不湿到奶粉,从婴儿床到婴儿车,凡事孩子用的,我们都选用了国外进口产品。

以奶粉为例,国内的奶粉质量参差不齐,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三鹿」事件,以防万一,我委托远在澳洲的亲戚,每月定时帮忙快递。

每罐奶粉300,每月一般需要4罐,也就是说,单单奶粉这一项,我们每月开销就得1200;为方便照顾孩子,我还专门请了阿姨,每个月8000;尿不湿也是一大开支,日本大王尿不湿,每包238,每月一般需要4包,花费近1000。

不单单孩子,每个月我们还需要交1万多房贷,衣服、包包、护肤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父母常说,我们的身上背负着全家的希望,以后老了,要靠我们养。

我也知道,这都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责任太多,重量太重,我整个身躯已经被压得越来越低,我不知道,我还能承受多大负重,我更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承受不了,后果又会如何?

有人曾经问我,如果再选一次,会不会把孩子生下来。或许会吧,毕竟,总得生一个让自己人生没有遗憾。但是,要是让我生二胎,不用想,直接拒绝。第一个都养不起,何谈第二个?如果手上能握有一个亿倒是可以考虑,问题是,一个亿,谈何容易。


结语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报告」中,对公众二孩生育意愿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已经生育二孩的被访者比例为5.1%;「打算生」的被访者比例仅为3.7%;55.7%的被访者表示,「不打算生二孩」;35.5%的市民表示,「还没想清楚」。

如此,公众对于生育二孩还是有很多顾虑的。事实也是如此,上述的案例只是一部分,类似的案例多不胜数。而国家若真要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舆论风波。毕竟,生孩子从来都是人权,女性选择生或不生从来都是自由

对于生二胎这一话题,你怎么看?


(按照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小凡、高高、小城、琪琪、亚玲均为化名)



THE END
有你想看的深度报道
被误解的「奇迹」:中国试管婴儿30年?
那些喊着朋克养生的年轻人,都怎么样了?
面对罕见病患儿,一个农村家庭的十年坚守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