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线上学习站】读党史故事 寻红色足迹(第二期)

点击标题下「信邦制药」可快速关注


杨靖宇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一人”


图:杨靖宇

时间进入到1940年年初的寒冬时节。


由于日本侵略军及伪满当局一系列的“讨伐”行动,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入了最艰难、残酷的时期,杨靖宇将军也度过了饥寒交迫、伤病叠加、慷慨殉国的最后时刻。


1940年1月31日,农历己卯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杨靖宇率部进至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东双丫沟,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再次突围。此时,杨靖宇身边只有特卫排、少年铁血队、机枪连60余名战士。


2月1日,司令部特卫排排长张秀峰携带枪支、秘密文件投敌叛变,进一步暴露了第一路军总司令部的行踪。


2月2日,清晨,敌人调集重兵在叛徒程斌带领下向杨靖宇司令部发动进攻,部队再次受到严重损失,杨靖宇身边只剩下30多名战士。


2月4日,为解决给养问题,杨靖宇率部攻打新开河木场,在运粮途中与敌人遭遇,背粮食的15名战士被敌军冲散。


2月7日,农历大年除夕。遭到叛徒程斌讨伐队攻击,突围后,杨靖宇身边只有15名战士。


在此期间,杨靖宇患上了重感冒,几名警卫员用随身携带的斧子砍些树枝在地上搭铺,把一条狗皮褥子铺在树枝上,又找来一块木头当枕头。后来,杨靖宇等又找到另一个山窝住了两天,同暴虐荒野的刺骨寒风对抗着。


2月12日,农历庚辰年正月初五。天刚亮,讨伐队又追了上来。杨靖宇一行7人一边抵抗一边转移。战斗中抗联战士又有3人受伤。杨靖宇决定大家分开行动,减小目标。此时的长白山正值寒冬岁月,寒冷令人难以忍受,但更大的威胁是饥饿。当所有粮食都吃光之后,杨靖宇等3人竟将棉衣露出的棉絮撕下,就着山坳里的白雪强制吞到肚子里去,或将土崖上已经冻硬的草根用手抠下用以充饥。


2月15日,正月初八。讨伐队队长程斌根据雪地上的一道足迹猜测到杨靖宇的行踪,率领600余人追了过来。战斗中,杨靖宇的左臂被敌人打中一枪。敌人称他“完全像个巨人那样跑着,最后消失在密林之中”。


2月16日,正月初九。敌人在濛江县大北山部落失掉了追踪的线索。此时敌人的讨伐队从出发时的600多人减少到了50多人。杨靖宇等3人在密林里转了个大圈,来到了七个顶子一带。杨靖宇派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去附近村屯购买食物,他只身一人在此地等候。


2月18日,正月十一。两位警卫员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在战斗中牺牲,也暴露了杨靖宇活动的目标。


茫茫林海,天寒地冻,雪深过膝,杨靖宇孤身一人在雪地里艰难跋涉,他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左臂伤口隐隐作痛,两条腿像灌铅了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气,而他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此时,一种不祥的预感向杨靖宇袭来。在历时八年多领导东北抗联武装斗争中,他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身边竟没有一名战士,只有他独自一人。


2月22日,正月十五,农历元宵节。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西南6公里处保安村三道崴子,在一个破地窨子(农民为收割庄稼而盖的窝棚)里度过一晚。当他被严寒冻醒,浑身冻得发抖,感到十分饥饿,他从破碎的棉衣上撕下一团棉花塞进嘴里,又抓起一把雪放进嘴里,趁雪融化时用劲吞下棉花……


2月23日,正月十六。上午10时许,杨靖宇隐约听到地窨子外面有说话声,原来是四个村民路过。杨靖宇喊住他们,四个人被杨靖宇奄奄一息的神态和苍老憔悴的面容吓了一跳。杨靖宇对他们说:“我已经几天没吃东西,饿得不行了,你们帮我买点东西,再弄套衣服。”那几个人知道他是抗日的,便说:“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会对投降者杀头的。”杨靖宇坚定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是不会向外国人投降的。”


那四个人中为首的是伪牌长赵廷喜。他佯装答应杨靖宇的请求,却在下山后向伪警察所告了密。当日下午4时许,敌人纠集了五批共200多人的讨伐队,向杨靖宇藏身的地窨子包抄过来。此时,杨靖宇已数日粒米未进,加上患感冒和左臂所受枪伤未痊愈,身体十分虚弱。当他发现敌人追来时,强忍饥饿和伤病的折磨,奋起应战,双手持枪,打一枪转一处。最后,杨靖宇被逼到老恶河旁,敌人按照伪警察队本部“想办法活捉杨靖宇,劝他归顺,以便把他的才能引导到于我们有利的方面来”的指令,近距离劝杨靖宇归顺,而杨靖宇却用自己手枪里的子弹来回答敌人的劝降和狂叫。敌指挥官判断出活捉和劝降是不可能了,于是下令“干掉他”。一时间,所有的轻重武器一齐射向杨靖宇的隐身处。4时30分,杨靖宇身中数弹,倒在冰冷的濛江大地上。


杨靖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是怎样生存下来,还能拼死抵抗?侵略者百思不得其解,为解开这个谜,他们对杨靖宇的尸体进行了剖腹化验。经解剖检查,在他的胃里没有发现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侵略者无不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宁死不屈的伟大英雄。


据档案记载,杨靖宇殉国后不久,在未出正月里的时候,敌伪召开了由日本宪兵和伪军、叛徒参加的所谓“杨靖宇讨伐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就连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杨靖宇是个了不起的代表人物”。


作者:穆占一 李抑嫱


 赵博生 :不悔革命之志,铸就战火英魂


图:赵博生


河北省黄骅市慈庄村一座院落,简朴中透着庄重,这就是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烈士故居。2014年经重新修缮后,与赵博生烈士纪念馆一同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故居内陈列着赵博生烈士的部分遗物和生平事迹展览,一幅赵博生烈士戎装照被放置在堂屋北墙的正中央,透过照片上烈士坚毅的眼神,一段烽火硝烟的革命历史徐徐展开……


赵博生,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旅参谋长、特种兵旅旅长、军参谋长,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其间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的影响,倾向革命。他曾亲自创作《革命精神之歌》在部队教唱:“侧耳倾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


1931年赵博生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时,被调至江西“剿共”战争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战斗。每战他都亲临前线,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源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他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随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立“博生堡”,以志纪念。


“革命先烈们过的日子充满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太应该好好珍惜了!我们一定要把烈士的遗迹保护好,把革命的精神传承好,把英雄的家乡建设好!”赵博生烈士族弟、慈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恩恒说。


作者:王民




陈理真
:一颗炽热的共产党员之心

图:陈理真

安徽萧县庄里乡庄里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这里就是革命烈士陈理真的故乡。86年前,年仅25岁的陈理真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陈理真,又名陈履真、陈力真,1907年生,安徽萧县人。7岁入私塾读书,后考入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习。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逐步接受革命思想。毕业后在萧县任教。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萧县县委青年部长。1929年春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华南大学、大陆大学学习。同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党训班学习。其间和秦雅芬相恋结为革命夫妻。9月学习结束后,和秦雅芬一起调往徐州,参加恢复徐海蚌特委的工作。


1930年3月,中共徐海蚌特委重建,陈理真任特委宣传部长,7月任中共徐海蚌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并兼任铁路工作委员会书记,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开展党的地下斗争,积极推动当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发展。1931年4月,陈理真调任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书记、江苏省委特派员。同年6月,调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之后又在上海反帝总同盟罢工委员会工作。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后,陈理真领导沪东区工人和市民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组织运输队、援护队和反日救国会,推动反对日军占领上海的斗争。


1932年5月,陈理真调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工作。10月,党组织决定派陈理真、秦雅芬到苏联学习。临出发前的一天深夜,他被叛徒出卖,在徐州被捕,后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在敌人的监狱里,陈理真受尽各种酷刑,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决心即使牺牲自己,也绝不透露党的秘密,绝不出卖革命同志。敌人要求他在自首书上签名即可以换取自由,被他断然拒绝。无计可施的敌人叫来叛徒等做说客,妄图瓦解陈理真的革命意志。面对这些威胁和利诱,陈理真义正词严地痛斥他们:“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心,叛徒是永远理解不了的”“我决不会当叛徒”。恼羞成怒的敌人用死亡威胁他,陈理真用怒视回应了敌人。1932年11月,陈理真血洒雨花台,牺牲时年仅25岁。


人民永将铭记英烈。2006年,陈理真家乡政府和人民为他建起一座纪念碑,用来缅怀他的英雄事迹。这座纪念碑就矗立在距离庄里村不远的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南大门。现在,每天都有如织的游人和村民前来瞻仰。


作者:鲍晓菁



精诚至信 众志兴邦 健康民众 发展民生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素娥、贺丹(实习)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党建板块部分材料改编或节选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