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那么一群人,看似没有高温作业,但他们却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负重而立,暴露在强烈的X线辐射下。对于他们工作的全过程,我只想把他们平实的记录下来,告诉他们:辛苦了,我的同事!
夏季的青岛,如同一个巨大的蒸锅,空气中尽是弥散着闷热和浮躁的气息;患者也仿佛受此影响,接连不断。
12:00,本该是午休时间,心内科一下午有3台预约的冠脉造影手术和2台择期的PCI手术。主任王均志和副主任祝斌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来到了导管室,准备着即将开始的手术。
12:15,第一位造影患者来到了手术室等候区。心内科常做的冠脉造影手术和PCI 手术,都只是局部麻醉,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中完成的,因此患者术中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一台普通的冠脉造影手术,在顺利的情况下,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一台顺利的PCI手术,大概需要46-50分钟。但是患者的配合、身体状况、情绪波动、对手术的认知情况……都影响着手术的进度。加之心梗病人一般都伴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部疼痛,甚至会突发心律失常,配合程度可能会更差,一台手术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都是正常的。
12:30,王主任和祝主任各自穿上几十斤重的铅衣防护服进入导管室,一场安静而又“沉重”的手术开始了:给予患者局麻,经过右桡动脉进行穿刺,将导管沿着桡动脉的人为入口,延行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把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内部的形态显示出来。
患者手术过程非常顺利,王均志主任通过扫描图像发现该患者血管未发生病变,给予压迫器加压止血,观察10分钟,右桡动脉穿刺处无出血血肿,患者未述不适,送患者安返病房。
13:05,第一台手术顺利结束,大家心情都很好,很为病人高兴。王均志主任和祝斌主任一鼓作气,17:00顺利完成了第4台手术。
八月,是青岛最炎热的夏天,导管室里虽然有空调,但因为担心患者术中疼痛应激后出汗着凉,空调不能开的过低。而此时,两位主任穿着密不透风的铅衣,已经站立了整整4个多小时,衣服早已湿透,中午匆忙的午饭几乎供给不了能量了,可想着还有1名等待手术的患者,大家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17:35,第5台常规手术正在进行,导管室的电话响了:急诊有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马上手术。
17:55,5台常规手术全部完成,而每一名医护人员的体力也几乎到了极限。但此刻还不能休息。
急诊的这名心肌梗死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双耳听力几乎全部丧失,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因突发胸痛1小时急来我院就诊。完善术前准备,和家属沟通同意。 18:20手术正式开始。
18:30,手术开始没多久,患者情绪突然急剧紧张,极为不配合,手术只能暂时中断,王均志主任和祝斌主任开始轮番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然而,因为患者听力丧失,语言安抚无效。为了能让手术继续进行,祝斌主任当即采取了“非常规方式”:他直接走出铅屏风,站在射线机机头旁,握住患者的左手对其进行安抚。
铅屏是操作者和射线机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越过这道屏障,操作者就直接暴露在射线机下。一般来说,一张胸片接受的放射剂量为0.02-0.05mSV,而一台选择性冠脉造影所接受的放射量为309张胸片,也就是说,祝斌主任相当于陪同患者拍摄了309张胸片。
由于患者配合差,加之患者的右侧上肢血管畸形扭曲,导丝上行不顺,经过十几次尝试后,王均志主任决定将介入的途径更换为股动脉。
20:35,这场耗时2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迎来了希望,一条漂亮的血管影子显现在C臂机屏幕上,大家都无比的激动。
如果说,等在手术室外家属的心情是焦躁的,那么我们医护人员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毅力把更焦躁的心情压制在心底。
手术结束后,我问王均志主任,为什么遇到有难度有危险的手术还要坚持?他淡淡的说:“或许再尝试一次,手术就成功了。”是的,也许我们多尝试一次,就为病人赢得了一线生机。
有人曾说,参与介入手术的心内科医生,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病人的生命。的确,我也曾为我的同事们担惊受怕,我问祝斌主任,将自己暴露于放射线下,不害怕吗?祝主任摇摇头说,他曾经也害怕也彷徨无措过,直到有一次,一位病人在术后坚定而感恩的告诉他:“患者遇到医生,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从那以后,祝斌主任便放弃了远离射线生育二孩的念头,一直坚持在这个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岗位上。
你将生命交付与我,我便穿越射线负重而立,陪伴你,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