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沉淀,为你写诗
——喜迎中药高等教育60周年
药苑传神韵,盛世谱华章。当2018年金秋灿烂,层林尽染之季,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将迎来60周年华诞,这也是纪念中药高等教育成立60周年的隆重日子!
栉风沐雨,六十载执着前行;弦歌不辍,一甲子异彩纷呈。中药学院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之路,甲子后的今天,中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显著影响的学院。这背后,是学院各个系部的默默承载与坚守。系部是承载学院发展的最核心单元,见证着中药先人前辈的不服输与勇担当,激发着中药新学后辈的强继承和求创新。代代中药人正是在这里,同甘共苦,共同奋进,砥砺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药分析系与检测中心,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动人情怀……
Part 1 沿革篇
中药学院建院60周年以来,本着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药分析系与检测中心多次进行调整、合并与拆分,两者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结与缘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并肩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药分析系
中药分析系成立于2006年9月。
2016年,原基础教学部无机化学教研室并入中药分析系,2017年-2018年中药分析系又增添3名新同志。迄今,中药分析系共有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和无机化学三个教研室,人员11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承担《分析化学》、《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分析》、《无机化学》等十几门本科课程以及《药物分析专论》、《中药成分分析》等8门研究生课程。该系部依托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至今已发展了中药质量分析、中药体内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科研方向,自2010年以来,系部共计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资金近3000万。
历经数十年发展,中药分析系已逐渐成为一支具有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且已形成多学科,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人才梯次结构,更有利于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检测中心
检测中心成立于2016年3月,由5名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该中心为中药学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共设有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体内代谢三大平台,拥有进口大、中型精密仪器设备30余台套。中心自建成以来秉承“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方针,以全心全意为学院的科研、教学提供一流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水平为目标,为全院师生开展科硏、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的作用,面向社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手段,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回顾中药高等教育成立的60年,中药分析系和检测中心共同为中药分析学科及中药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向下滑动查看中药分析系的十二年
Part 2 成就篇
中药分析系和检测中心自建系以来,在教材编写、科研立项、论文发表、评优获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党建活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编写教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主编 铁步荣
普通高等教育制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主编 铁步荣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上)副主编 马长华
《分析化学》(下)副主编 黄建梅
国家卫计委“十二五”规划教材
《药物分析学》副主编 孙毅坤
承担项目
发表论文
获得奖项
北京市中药分析优秀教学团队(2010)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教学团队(2012)
北京中医药大学《化学分析》优秀BB网络课程一等奖(2014)
北京中医药大学《仪器分析》优秀BB网络课程一等奖(2015)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排名2)
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6,排名3)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排名13)
Part 3 风采篇
教授风采
马长华
教授
三级教授、中药分析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国药师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执业药师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三级实验室主任。
分析化学规划教材副主编,荣获市级教育成果二等奖,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科技成果三等奖,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研究。承担十余项国家级、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张玉杰
教授
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补充检验方法审评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和技术探讨中药方剂和证候的基本问题;新型药物制剂(中药外用和纳米靶向制剂)的研制及其体内外评价。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大新药项目1项,子课题2项等。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优秀博士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SCI收录20余篇,其中IF大于6和7各1篇。
孙毅坤
教授
检测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
研究方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品质量控制、重点领域在中药治疗创伤愈合及失眠等疾病研究。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受体学说的双夏汤治疗失眠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断体再生期的地龙促进创面修复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参加科技重大专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
高晓燕
教授
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药物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色谱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兼任Analyst、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Bioanalysis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研究方向:中药成分分析与中药代谢组学。主要从事代谢组学、肠道菌群、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及中药药效物质发现等研究工作。承担并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标准化项目、药典项目、博士后基金等课题20余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发表研究性SCI论文40余篇。
黄建梅
教授
中药分析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会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专家委员。
研究方向: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体内过程分析,承担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等课题11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称号。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2部、译著4部。
平台建设
检测中心建设了化学分析平台、生物分析平台和体内代谢平台。
(1)检测中心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仪器知识讲座和操作技能培训,确保了仪器良好的使用状态,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科研服务效果显著。自2016年建成以建设来,到2017年11月,服务学院的科研工作,32个国家级项目及6个省部级科研项目。
(2)举办多场次的高端学术交流会,将相关科研最新动态引入校园;
(3)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仪器管理助手团队。
仪器搬迁
UPLC培训
激光共聚焦仪器培训
GC-MS仪器培训
举办高端学术会议
建立仪器助手团队助力中药学院科研发展
党建活动
奥森10公里徒步
玉渡山
识药
中医药走进亲子大课堂
Part 4 诗歌篇
写诗寄语一
贺中药学院六十华诞
中华自古有神农
药理通达夺天工
学富五车传四海
院中桃李漫天红
六味地黄调阴阳
十全大补定乾坤
华佗再世如春水
诞圣育人医德深
八言龙首藏绝句
恭祝母校满园春
------分析系全体研究生
写诗寄语二
无题
分中药精华,教人技海求真;
析中医神韵,育才术沼岐黄;
迎六十甲子,传承创新;
庆中药学院,续写华丽篇章;
------分析系黄建梅
写诗寄语三
无题
甲子俶建自此院
嘉名远播功璀璨
荡涤世间纷纭扰
度量只需毫厘间
利器探微而知著
精益求精在科研
风云变幻沧桑尽
继往开来日日甜
------分析系王颖
写诗寄语四
无题
检中华草药之精粹,
测世间万物之繁华;
中药学院六十甲子,
心之所向素履往之。
-----检测中心贾珊珊
资料 | 中药分析系、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