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天(9月25日)上午在委机关2号楼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少年健康相关工作情况,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我们9月份的第二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在今年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作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去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把它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关于青少年健康的发布工作,比如5月23日召开了发布会,讲的是眼健康和心理健康、青少年营养。在6月4日“全国爱眼日”之前,我们召开了青少年用眼健康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为了全面地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普及,我们组织健康教育中心、疾控中心、全国12320管理中心等部门,认真的调研,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青少年健康的核心信息,今天向大家通报。现在是9月底,仍然还是属于开学季,我们在这段时间表达一下我们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
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长宁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张漓副主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慢病管理中心米杰教授,他也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我们请在座的专家向大家解读青少年健康的核心信息。先请李长宁主任介绍整体的核心信息的情况,随后其他专家将解读一些重点的条目。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李长宁
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按照会议安排,给大家作一些情况介绍。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也是我们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范和标准,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我委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各界也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健康意识逐步得到增强,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健康素养。
作为国家级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也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将青少年的健康工作做一个重点,我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研究提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的相关建议。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健康素养66条,将青少年的健康作为重要内容。另外,我们针对青少年一些重点健康问题和重点人群制定了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积极开展健康学校的相关研究工作。
二是积极组织青少年健康促进活动。在国家基本卫生服务、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健康中国行重大项目和健康城市、健康县区等重点工作中,都把青少年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结合卫生健康节日和纪念日,面向青少年传播健康知识,就艾滋病、超重肥胖、烟草控制等重点问题和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点场所建设,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三是推动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开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评价指标,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经典经验,出版专业书籍。
此次接到编写《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的任务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宣传司的指导下,按照《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等相关要求,确定了核心信息与编写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原则,要求信息客观、准确、权威。
二是坚持适用性原则,要求核心信息的语言表达能够适合青少年阅读能力。
三是坚持行为导向,强调正面引导。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检索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相关报告和相关科技文献,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学生体质调研以及其他青少年相关专项调查材料,也参考了我委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发布的关于青少年健康科普的信息,分析了我国公民健康思想监测的有关情况,认真梳理材料后,提出了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清单。随后,我们又组织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营养心理急救、教育、运动等多领域的专家研究研讨,明确当前我国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核心信息与知识点。组织专家撰写形成了信息的初稿。其后,我们又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审核、完善和科普化,组织媒体和青少年代表进行预实验和评估,形成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报审稿。委宣传司征求了相关部门和委内相关司局的意见,形成了定稿。下面我发布这个核心信息,一共九条。
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绝大多数青少年期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可有效预防近视。当怀疑近视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或和近视矫治。
三、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超重、肥胖和盲目减轻体重都不利于健康。
四、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聚集性群体中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等症状,须及时就诊。学生应主动向学校报告。
五、烟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要抵制烟草诱惑,拒吸二手烟,远离烟草危害。
六、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伤害防范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可有效预防交通伤害、暴力伤害、溺水等发生。
七、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八、毒品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安全,并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毒品很难戒除。不应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九、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有问题及时求助,可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
以上是我们组织专家制定的九条核心信息,与核心信息配套的释义也同步提供给大家,主要目的是为各界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本的遵循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依据核心信息和释义,编制健康科普材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核心信息和释义。希望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朋友围绕核心信息普及健康知识,也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更加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谢谢李主任。下面我们就一些比较重要的条目,请在座的专家进行解读。
首先请陆林院士,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对第九条进行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上午好,关于我们国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成人世界的各种关系、影响到青少年,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还有学习方面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大于过去。同时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发育尚未成熟,认知结构也没有完善,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发展也不完全同步,与社会和家庭有一些冲突、叛逆,或者对父母的依赖,还有他在学习当中的成就感、挫折感这些问题的交替出现,使这些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很多青少年应对的方式出现问题,情绪出现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或者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与人的沟通,不能很好地上学,完成他的学业,严重的可以出现精神心理疾病。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低一点,但是也是在逐年增加。所以,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所以要学会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一是学会积极的暗示,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
二是要抓住机会和场所适当的宣泄,这样可使情绪压力得到释放,可以通过深呼吸,或者和朋友、老师倾诉,可以通过写日记、画画、体育锻炼等方式,一些不高兴的事情、不良的情绪,比如痛苦、委屈或者青少年的愤怒能够发泄出去。
三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减少不良情况对健康的影响,一时心情不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读书,或者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使心情慢慢好起来。四是要有充分沟通的机会,可以面对面,或者网络的形式,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些孩子和家人沟通不好,或者有一些孩子能够很好地乐观的沟通,这样可以减少不良的事件对自己的伤害,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五是寻求专业的帮助,我们青少年有些问题,精神心理上的问题,可以向亲人、朋友、老师寻求帮助,因为成人可能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了解。另外,也可以向学校里或者机构做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治疗,更严重一些,可以得到医生的帮助。
近年来,我们中国青少年或者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网络成瘾比较普遍,所谓网络成瘾,就是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不能控制,或者反复使用网络,最后导致学习、职业和社会功能出现问题,持续一段时间出现学业和社会功能的障碍以后,就成为网络成瘾的症状。所以,网络成瘾包括很多内容,包括游戏成瘾,有些青少年看一些不良的信息,有色情成瘾、有信息收集成瘾还有网络关系成瘾,有的还有在网络上赌博成瘾,还有的在网络上购物成瘾的,也是比较多见,比较复杂,我们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出现沉迷网络的念头时,要反复暗示自己,或者寻求帮助,我一定能够戒除网络成瘾,抵制网络对自己的影响,要进行自我鼓励,加强信心。要认识网络的危害及网络成瘾对自己的影响。
另外,还可以加入社团,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另外,还要加强正常的人际交往、学校的交往、社会的交往也能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当然,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信息时,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过去发现,由于一些网络上的犯罪,对青少年也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注重身心健康的同时,让青少年良好、正确地使用网络,把它作为一个合理的工具,而不是让网络成为伤害自己的工具。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谢谢陆院士。在我们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第三条,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吃动平衡,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营养和健康,一个是健身与健康。首先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先生,针对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从营养的角度,对第三条进行解读释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丁钢强
尊敬的宋司长、李主任、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我来讲解一下核心信息第三条的有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问题,也事关未来我国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孩子们的身高长高了,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下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也在明显增加。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是6.4%,两个加起来有16%。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而且跟几十年前比,明显上升。
超重肥胖不仅危害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对其心理、行为、认知和智力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成长。而且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很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儿童青少年成年以后患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代谢综合征这些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将控制学生肥胖率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
大家也都知道,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集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造成超重肥胖的因素很多,但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防止超重肥胖的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建议儿童青少年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食物多样,每餐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禽肉蛋,每天摄入300克或者300毫升的牛奶,常吃豆制品,保持清淡的口味,少盐少油少糖,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适量零食,少选油炸、高盐或高糖的食品,并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在外就餐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要科学运动,从而保持健康体重,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对于超重肥胖的这些青少年,我们建议要主动科学地安排膳食与运动,控制体重的增长,使体重逐渐达到健康的水平。在膳食上,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限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糖果、蜜饯、奶油食品和含糖饮料以及高盐高油的快餐等等。
第二,多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鱼、虾、牛肉、禽类、蛋、奶、豆制品等,饮用白开水或不添加糖的新鲜果蔬汁。
第三,避免盲目节食和禁食,切不可盲目服用减肥药品,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密切控制每日能量摄入,并监测体重的变化。此外,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辅以科学运动,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的频率和强度,养成运动习惯。
超重肥胖重在预防,所以青少年应定期体检,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和肥胖不良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的措施。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下面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张漓副主任,从科学运动的角度对第三条进行释义。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漓
大家早上好。青少年的体重控制的必要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了,研究已经表明,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甚至肿瘤等等,这些疾病是我们人类最高发的以及致死率最高的几种疾病,换言之,我们控制好了体重,减少了肥胖的发生,将能够大幅度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并大幅度减少社会的医疗负担。
这样一些疾病在成人中高发,但是有证据表明,1/3的超重青少年会在成年以后发生肥胖,2/3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以后会发生肥胖。另外,青少年肥胖的危害不仅仅包括了他们在成年以后的慢病风险的增加,通过调查还发现,随着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人数增多,儿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也在呈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不仅仅运动素质下降,而且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下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身高和体重在增长,但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成长,导致自卑、不合群等情况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少年时期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它是人类最主要的健康隐患之一。
目前,青少年肥胖主要的原因在于,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不足。对于这种单纯性的肥胖,科学的运动加上合理的饮食控制,是控制好体重,治疗肥胖最佳的途径健康的途径。
青少年有一个特点,就是身处于生长发育期,超重和肥胖意味着营养过剩,是我们要防治的,但是他体重过轻则意味着营养不良,也会影响他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做好体重控制首先要建立规律的体检制度,定期进行体重、体成份、血脂、血糖和其他生长发育指标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为我们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如果已经出现了超重或者肥胖,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运动和营养的干预,使青少年体重尽快回到正常范围。
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往往较差,因此我们在进行运动干预的时候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还有兴趣主导等等几个原则,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应该有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够很好地实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营养干预时,应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营养的调查,计算合理的热量摄入,合理搭配饮食结构,严格遵循核心信息解读中提到的几个选择食物的要点,并设定合理的减肥目标,不要盲目地追求短时间之内快速减肥,才能够做到既有效减脂,又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为了更好的处理好营养干预和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监控体重变化、生长发育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当加大体检的频次。
需要强调的是,保持健康体重,最重要的理念是治未病,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普教育,大力普及科学健身、合理膳食的知识和方法,深刻认识超重与肥胖的危害,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
总之,通过规律体检,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以及长期坚持合理膳食,帮助我们做好体重的控制,才能够尽快改善我国青少年肥胖率不断攀升的态势,为我们的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宋树立
谢谢张主任。刚才几位专家解读的第三条和第九条,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传染病的防控、生殖健康、青春期的教育,也都有很多具体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还是抓几个主要的环节。下面,就请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慢病管理中心米杰教授来介绍一下第一条,倡导青少年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米杰
尊敬的媒体朋友们,受宋司长的委托,我来解读一下核心释义的第一条。中国每100个的成人里就有22个是慢性病患者。慢病包括心血管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还有某些肿瘤。但是在控制慢病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三部分,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和健康能力。
我们今天解读的是面向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这个阶段发育的特点是什么呢?从认知角度,他们正处于快速的知识积累阶段,从他身体、生理发育来说,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机能都处于快速趋向成熟的阶段。从刚才各位专家提到的预防肥胖带来的一系列慢性病,又跟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又跟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积累密切相关,打下很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理膳食,包括吃什么,怎么吃,吃的频率。
二是科学运动,吃动平衡能够解决大部分的超重肥胖问题。另外是远离毒品,不吸烟、不饮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睡眠,睡眠是困扰我们国家将近5、6亿人的健康问题,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在睡眠上有三个层次,一是睡多少,二是什么时候开始睡,三是睡眠的质量。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会加重青少年肥胖,影响心血管代谢,进而影响认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的睡眠就更为重要,所以我们不仅仅强调睡眠的时间,还要注重上床、入睡时间。下一个就是前面的专家提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远离不良侵害的应激能力。
不管哪个健康问题和哪种疾病状态,一定离不开知识、素养和能力。比如青少年近视、龋齿、睡眠,以及由于过多用于耳麦,过高的噪音污染暴露,导致的听力下降,这都是行为的问题。医学很多研究发现,很多慢性病跟你没有具备这个知识有关。表面看到的是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但是肥胖跟睡眠之间是恶性循环。肥胖的孩子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呼吸暂停,这又会恶化他的肥胖,同时又会导致他的认知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也需要在睡眠中大量的分泌,又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同时又会影响高血压,像成人里由于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房颤和高血压,是成人高血压第一原因,这里面包含很多健康知识。青少年在他汲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要汲取健康知识,这样才能给他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青少年如果想奠定健康,必须有个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依赖于他的健康知识、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谢谢。
来源:中国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吉林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