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深思|回不去的故乡——“凋敝”的农村

本文共计4387字,建议阅读时间25分钟。


去年十一国庆回农村老家,母亲过70大寿,家里来了很多人,十分热闹。我家是超生大户,我爸妈共有八个孩子,七女一男,我就是最小的那个。如果按照孩子数量来评价,我妈应该算是进化史中成功人士了。然而,除了大姐和二姐以前没条件读书,只能在农村务农之外,我其他几个姐姐都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定居。我们家的经历可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所以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家的基本情况,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农村的凋零和近30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

 

1. 从我父母那一代开始算起,我算第二代,我女儿算第三代,我姐姐的孙女孙子们算第四代。

 

2. 父母那一代,大多数老人还是留在农村,少部分如我母亲,就跟自己的子女进了城市生活;

 

3. 我这一代人,姐弟8人,除了大姐,二姐以及五姐,其他5个人都已在城市中定居了,而我的大姐二姐也一样在我们那个县级市中各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大姐也常常在城市里生活。老家建起的3层小楼,除了过年过节,常年都是空置的。

 

4. 第三代,除了五姐的子女之外,其他子女都已经在城市中了,而且大多也是在城市中长大。而五姐虽然不在城市中生活,但也是在城市边缘的农村生活(城乡结合部)。

 

5. 第四代,都是在城市中长大了。

 

人口的凋零

 

从这种代际间强烈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原来的农村人口,正快速的涌向城市,而涌向城市的人口,也大多不会再回到农村。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小学,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每个年段都有20人左右,一个小学加起来约140人。而现在,村的小学已经闲置,据我堂哥透露的消息,从幼儿园到六年级,不超过五个人,而这五个人也只能到镇上的小学读书。所以除了过年过节,你已经很难在村里遇到一个小孩,甚至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了。留在农村的,大多是40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也给人予强烈的垂暮感。短短30年,我们有幸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因此我们也是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转型时期,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中痛并快乐着。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差不多在58%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75%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将会继续下去。农村人口也将会进一步下降。由于农村人口的下降,将会导致一系列后果:

 

1. 农村人均资源占有率将会上升,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将会上升。因为在农村自然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人口下降必然导致人均资源的上升。所以虽然在人口上会凋敝,然而个人收入最后反而会因为城市化上升。

 

2. 许多农村将会消失,人口的迁出很多时候将会导致进一步的人口迁出,从而使得许多原来就少的农村迅速的消失。因为人首先喜欢从众,别人搬走了,他也想搬走;其次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太少,会显得很荒凉孤寂,人普遍不喜欢生活在这种荒凉孤寂的地方;

 

3. 农村人口的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森林覆盖率将会上升,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提升。

 

4. 留守农村的男性择偶将会变得困难,因为可选择的女性很少,而且这些女性普遍不愿意选择那些留守在农村的男性结婚。

 

5. 大量的学校合并,许多取消小学的农村,小孩上学更加不方便了。

 

等等,欢迎补充。

 

传统和习俗的凋零

 

转型,是城市化的一个关键词,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型,还有文化传统的转型。我母亲在农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早已习惯了在熟人社会中那一套人际交往准则,她很关心人情往来和远近亲疏,老是告诫我不要忘各种传统习俗,以及在对应的日子干对应的事,我不好忤逆她,也便迁就着去做,虽然心中其实早已不太在意。她把所有的人情往来的红包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怕不小心会忘记“还人情”。她也把她在熟人社会那一套带到了我们小区,正好小区也有不少老人,因为也彼此如鱼得水,不会显得太寂寞。就如刚才所说,对于那些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许多传统,由于以下等原因,以及不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了:

 

首先,很多传统习俗是建立在空间距离很近的基础上的,而现在亲属和朋友早已经天各一方,如果还要继续遵循这些习俗,会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

 

其次,由于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原来很多作为彼此保险和互助的传统也变得越来越失去原来的意义和作用,也即使遵守习俗的收益越来越低了。而且由于彼此的联系越来越少,彼此之间也变得越来越陌生,所以交往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再次,不遵守习俗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之前不遵守习俗的成本可能是被周边所有人排斥,而现在则大多是考虑来自父母的压力,因为有些父母还在农村,所以其子女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们在村庄中的声誉,而有些父母即使已经不在农村生活,但长期建立的道德准则,依然惯性地支配着她去遵循那些传统,比如我母亲。而随着我们父母那一代的远去,那些不合时宜的习俗也将随之远去。

 

最后,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和受教育的年轻一代,深刻的受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传统的小农经济那一套社群主义的行为方式,早已经嗤之以鼻,所以从根本的意识形态上也是相当排斥那些传统习俗的。

 

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中,由于人口的高速流动,使得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熟人关系和社区变得不可能。我快三岁女儿的那些玩伴,已经有许多搬出了我们小区,还有许多也会在不愿的将来会搬出。这使得在那些稳定的熟人社区中行为准则,比如通过人情往来而建立的保险机制(比如婚礼葬礼上的红白包,比如农忙时期的相互帮忙),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动,变得很难相互保险。比如,那些以前包给前同事和同学的红包,可能就再也不会有机会回到你的口袋了,常常只有往而没有来。而替代这些的则是货币,市场经济及金融保险体系的崛起。当然婚礼和葬礼的习俗,依然有其强大的惯性,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特别强调一点,重男轻女的习俗也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变得越来越轻了,在传统小农经济中,农活对体力要求较高,因此对男性的依赖很大,而且农村法制不彰,家中男丁少容易被其他家欺负,再加上女性需要外嫁,因交通不便而无法照顾父母,因此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同样因此产生的配套习俗也非常不平等,因此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而现代社会中,工作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女性在智力上同男性并无什么差别,再加上女性的性格更加温和,因此在劳动力市场常常比男性更有竞争力(除了产假),很多工厂员工甚至只要女性而不要男性。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经济更加独立,因此社会地位也随之上升,重男轻女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当然,意识形态的转变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为什么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是靠无数个人的选择来推动的,我们中的无数人,为了过的更好而来到了城市,所以城市化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有些人来到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有些人来到城市,是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些人来到城市,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配偶;有些人来城市,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相对于农村,更加丰富多彩;有些人来城市,是因为觉得干农活太苦了,想到城市找个更轻松的工作;还有些人(比如说我),因为所受的教育,不会干农活,只能留在了城市。总之,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轻松的工作。

 

那么为什么城市能够有这些优势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到了提高生产率的秘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分工让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分工还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庄里,是很难养活一个专门理发的人的,更别谈理发人之间的相互竞争了,而在城市里,由于人口的聚集,导致了有人可以专门从事理发的工作,并养活自己甚至发家致富。这些理发师为了同其他理发师更好的竞争,吸引更多的客户,就会不断的钻研理发技术,所以才有了我们这些精彩纷呈的发型,比如杀马特(严肃脸),同时分工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在普通的农村里,你靠开培训班,KTV,网吧,咖啡馆,酒店,是很难盈利而养活自己的,而在城市里,由于有足够的消费人口,使得这些成为可能。所以这些分工使得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生活更加缤纷多彩。

 

同时聚集还跟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生产,现代经济越来越多的依靠知识驱动,而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不能只靠一个个孤零零的头脑去费尽心思思考,而是把各种头脑聚集起来,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从而高效率的产生新知识。头脑一分散,很多碰撞和激发就消失了,所以聚集很重要。

 

聚集还会产生规模效应,使得各种生活成本大大的下降,比如用电,用气,用水的成本都大大下降,想象一下,如果几千万人不是密集生活在城市里,而是分散生活在农村中,因此造成额外的浪费要多多少。所以与大众的常识相反,城市生活其实是最环保的,具体可以参考下图,过去25年,中国是森林面积增加最多的国家,这其中最大的功劳除了植树,就是城市化撤出了农村人口。城市还提供了更健康的水源和完善的医疗系统。农村的水源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那些水里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和细菌,对健康其实是不利的。

 

另外,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城市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法治教育。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法治精神有许多不同,首先传统小农经济的道德观念是很讲究远近亲疏的,它对熟人是一套行为准则,而对陌生人则是另一套行为准则,在这一套道德观念面前,人会因为其跟其他人身份不同而显得不平等。而很多农民把这一套行为准则带到了城市,他们往往不骗老乡,觉得这样很不道德,而当他们骗其他人时,却完全没有这种道德负疚感。这应该就是费孝通先生口中的“差序格局”吧。而现代法律精神则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允许公务员因为对方是熟人而给对方开后门,它平等的对待任何人。

 

现代中国社会,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那一套办事方法依然有着强大的惯性,比如生病了就找是否有熟人医生;到政府办事,就先想想在政府里有没熟人可以帮忙;同样,身为别人熟人的自己,也情不自禁的遵循这些行为法则,替着别人办事,想着哪天也需要别人帮忙办事。这种惯性需要几代人去慢慢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在城市,整个生活环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从人格化交换变为非人格化交换。在几百万,上千万的城市中,你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事事靠关系而罔顾规则。人们开始慢慢学会了遵守规则,开始红灯停绿灯行,开始排队买票和看病,对号入座,开始按时上下班,有纠纷时不是再第一时间找关系或找亲戚来帮忙打架(因为大多人没关系,打架会被抓),只能更多地诉诸法律。当原来熟人社会那一套行事原则不再具有适应性时,人们将会开始逐渐转变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转变也许不会带来太多改变,但大量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的改变,将会迅速地推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当然,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并非一帆风顺,依然还是存在许多阻碍,比如户籍制度及跟它挂钩的一系列相关福利,如孩子的教育,购房的权利等。还有比如,土地的产权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后会专门写几篇文章讨论这些问题。以上,谢谢。

 

最后推荐四本书:《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大国大城》,《城市的胜利》。



延读


荐读|你的“豆腐心”,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我爱着你,但是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01

前两天,跟朋友出去吃饭,其中一位妈妈领着她五岁的儿子。 

这个小朋友从落座后,就没有一秒钟安静过,不断在椅子上爬上跳下,把餐具敲得叮叮当当,将茶水菜汤泼满餐桌。 

一个不留神,这小子一溜烟跑到餐厅外的大马路上,他妈妈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把他抓回来。 

孩子状况不断,他妈妈便不停地念叨:“不要跳椅子”、“不要敲盘子”、“不要到处乱跑…”

但是,丝毫没有任何用处。 

这位妈妈便同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 

饭吃了一半,孩子看见邻桌有一个香蕉船,赶忙跑来跟妈妈要:“妈妈,我要吃冰淇淋。”

“不行,你咳嗽,不能吃凉的。” 妈妈回答地很坚决。

“不嘛,我就要吃冰淇淋,妈妈,我求求你,给我吃冰淇淋,好不好?” 

刚刚还皮得像一只猴子的小男孩,此刻乖顺地不得了。 

“妈妈,我求求你,好不好。” 

“好吧,好吧,就这一次啊。” 

朋友架不住这撒娇,很快就拜下阵来。 

看着欢快地舔着冰淇淋的孩子,真为朋友捏一把汗。 

“我知道你儿子为什么难管了。”

“为啥?”

“因为你是一位豆腐心的妈妈呀。” 

“豆腐心”妈妈,是指那些缺乏原则的妈妈,她们的心太“软”了,受不了孩子的撒娇或撒泼,于是常常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又帮孩子拆着规矩。 

孩子们心眼最为明亮,妈妈不能坚持原则,孩子当然会认为妈妈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认真对待的。 

这种毫无原则的爱,阻碍了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也阻碍了他对外界世界的正常认知。 


02

《爸爸回来了》里面有一集,奥莉沉浸于手机游戏,爸爸温柔但坚定地多次劝告“说好的只能玩一次,这样不好”后,仍然不甘心交出手机。

奥莉还生气地将手机丢到地上扔来扔去,无视爸爸的多番阻止。

最后被爸爸抱到墙角进行了半分钟的“面壁反思”,以示惩罚。

在奥莉认识到错误后,爸爸又对她拥抱表示谅解。 

没有训斥责骂,情绪平和而严肃,却又充满温情; 

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自己的哭闹就会有任何的改变; 

也同样让孩子感受到“这件事虽然你做得不对,但我仍然爱着你,不会因为你犯错就弃你而去”的安全感。 

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位父亲,因自己10岁的儿子在校车上欺负同学,决定用特殊方式惩罚一下孩子:他让孩子连续一周跑1英里去上学,下雨也不停歇,每天还在Facebook直播打卡。 

从这件事情后,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果真好了很多,不再惹是生非,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网友集体称赞,用这种方式让儿子理解规则,父亲的三观很正。 

我们总是在说要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有时候却恰恰忘了给予孩子底线教育。 

什么是底线?

底线既是边界也是准则,小到做错了事需要去道歉,制定的规则需要去执行;大到遵守社会规则,坚守道德和道义的约定。

在孩子幼年时,就会被告知善恶对错,这便是最需要的底线教育。 


03

阿莫学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熊孩子: 

在火锅店里吃火锅,一个小孩子自己吃好后,趁着大人不注意,东钻西钻,上蹿下跳,大声吵闹。 

他瞄上了旁边桌女孩的手机,于是钻进两个女孩所坐的桌子,从桌布下伸出头来讨要手机玩。 

人家姑娘当然没有给他。

这个小孩于是很不开心,跑回她妈那里,指着女孩说:“她们不给我玩手机。”

这个孩子的妈妈一脸宠溺:“那你跟姐姐好好说说,让姐姐借你玩一会儿。”

于是小孩又跑回来要手机,女孩依然没有给。 

这时,恼羞成怒的孩子,站在一旁向两个女孩的锅里吐口水,两个女孩吓坏了,找来小孩的父母。

结果父母只淡淡地留了一句话:“小孩子嘛,让一让不就好了。” 

酒店经理看不下去,主动给两个女孩换了一个锅。 

过了一会儿,一个姑娘去上厕所,就在这个空档,这个孩子坐到了对面,掀起滚烫的汤锅,朝着女孩的脸上劈头盖脸地倒下去。 

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凭空遭到这场无妄之灾,因为遇到没有规则感的一家人,付出了毁容的惨重代价。 

而更让人心惊汗颜的是,这个孩子自始至终,都一直笑嘻嘻的,似乎他在做的,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玩笑。 

当我们再来看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去说这个小孩子不明是非,可是他的父母难道不是造成他不能明辨是非的罪魁祸首吗? 

毋容置疑,我们每一对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没有条件,但是不代表我们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 

你从小不与孩子建立规则,这个社会终会让他明白。 

父母给予孩子以自由和平等的教育,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自由不能等同于无限制、无规则、无底线,更不是是纵容和无作为。 


04

奥巴马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定了九条家规: 

  1. 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2.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后穿衣服。

  4.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5.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6. 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7. 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8.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 

  9. 不准追星。 

在这9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对女儿教育的良苦用心,通过对生活场景中具体可操作的事项,让孩子明晰自己所要遵循的规则。 

从孩子心理发展的任务来看: 

3-6岁,是孩子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从家里走向学校,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 

他们逐步地开始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去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去做。 

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被建立规则的同时,一面也在不停地试图破坏规则。

他们会用自己的撒娇或者撒泼来一点点试探规则的界限在哪里?尝试是否可以通过让家长难堪的行为来获得规则的破裂。

而当他们一旦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规则,他们便会找到攻城的方法,一次次攻城略地。 

他们每一次面对规则时的撒娇或撒泼,其实都是对父母底线和边界的试探。 

所以,一旦告诉孩子“不行”时,就一定要坚持。

并且,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和情景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是一致的:这件事肯定不行,你哭和闹也没有用。 

坚定地告诉他,然后安静的走开,不要回头。 


05

美国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中这样写道: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它会消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我爱着你,但是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只有父母不妥协,孩子才能学会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在纷乱的尘世中行走,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 

不盲从,不趋势,不骄纵,正直而独立,翩翩而君子。

来源:爸妈精读(ID: bmnfrc)


版权声明:“CFDA制药人社区”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669808666,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669808666。) 

精品养生公众号推荐

不可抗因素(比如转载无法核实真伪的文章等),公众号可能会被封号,

请扫描加CFDA大健康社区备用公众号

以便欣赏更好精品文章,谢谢!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