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媒体报道丨青山着意化为桥 江西血防一甲子记事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编者按


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毛主席为江西余江消灭血吸虫病有感而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诗篇,在光辉诗篇的激励下,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毛主席《送瘟神》公开发表60周年之际,2018年8-9月,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江西日报联合策划,组织记者深入我省余江、进贤、上饶、玉山、新建等疫区采风,见证江西血防成就、疫区新貌,采访了省和基层的血防专家、有关领导、普通血防工作者、血防先进人物及疫区群众。


2018年10月1日,江西日报刊发报告文学《青山着意化为桥-江西血防一甲子记事》,感悟江西血防取得的成绩、经验及血防人的感人事迹。




引子


岁月不居,时光如水;赣鄱大地,宏阔壮丽。

再过两天,就是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的日子。

60年前的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为江西余江县(现为余江区)消灭血吸虫病创作的诗篇《送瘟神》二首。而让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的来由,却是缘于媒体的一篇报道。

1958年6月30日,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与人民日报记者刘光辉采写的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刊登在当天的《人民日报》第7版上。

毛泽东主席看了这篇报道后,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他彻夜难眠,激动不已。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壮举,深深撼动了伟人的心灵,那份感慨和豪情,终于化作了《送瘟神》这壮丽的诗篇。

今天,经过60年的努力,包括余江在内的江西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血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血吸虫病疫情已降到历史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江西成功探索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成为新时期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标杆。江西经验,已被确立为新的全国血防策略向全国推广。

在《送瘟神》发表60周年之际,再次回望波澜壮阔的江西血防事业,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呼应与告白;是过去的荣光与今时之奋斗的汇合;是新时代江西人民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兴赣富民的全景写照与时代缩影。


“第一面红旗”依然高扬


秋光绚丽,旷野如金。在通往余江区蓝田畈宋家村的乡间公路两旁,一片片油画般灿烂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恣意摇曳。稻谷的芬芳,夹杂着扑鼻而来的丰收气息。不远处,一栋栋风格别致的楼房,装点在绿水青山之间,把一个田园诗般的新农村画面,深情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余江,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据《余江县志》 记载:“血吸虫病在余江县流行时间有三四百年之久,严重危害也有一两百年。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40年间,已发展得非常严重了,最高时的感染率达41%~50%, 有近3万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毁灭村庄达42个。”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是当年余江血吸虫病危害的真实写照。

余江蓝田畈宋家村,隶属于该区平定乡——曾经是余江血吸虫疫情最严重的地方,距离县城仅6公里。

在余江血防站,我们见到了从事血防工作34年的业务科科长艾冬云,他告诉我们,蓝田畈血吸虫病最严重时,真可谓哀鸿遍野。有歌谣为证:有女莫嫁蓝田郎,头年做新娘,两年守空房。寥寥几句唱词,无奈地唱出了老百姓的孤苦与凄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螺运动,与血吸虫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58年5月27日,经过全面复查,江西省给余江县颁发了《根除血吸虫病鉴定书》,余江从而在全国率先取得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

60载沧桑巨变,一甲子春华秋实。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余江当年的血吸虫重灾区蓝田畈宋家村,看到的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如今的蓝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秀美乡村建设,一跃成为余江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样板村。经过数年的规划建设,蓝田宋家建成了“第一面红旗”群雕、丰碑广场、《送瘟神》景观墙、血防红旗干部学院等13处以“血防圣地”为主题的人文景观,成了正在创建的国家4A级景区“中国血防红旗博览区”的景点之一,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血防文化旅游新村,每年接待游客达万余人次,血防文化旅游已逐渐成为蓝田村民的致富之路。

在余江采访时,我们有幸见到了两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既是血吸虫病的受害者,也是血吸虫病防治战线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更是江西血防事业不断取得成效的受益者。

上世纪60年代初,一部以血防为题材的电影《枯木逢春》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影片主人公苦妹子的原型之一,就是该区邓埠镇西畈港边村民、现年85岁的邓梅㚢。

邓梅㚢老人告诉我们,她不满周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1岁那年母亲也离世,她跟着同族的叔叔生活,村里人叫她“苦妹子”。后来总算找了个人家嫁了,却面黄肌瘦,肚子大得像个皮鼓。五年过去了,她还没有生育,婆婆责怪,丈夫埋怨,邓梅㚢内心充满了绝望。1956年,党和政府派了工作组到余江县组织治疗血吸虫病,结果显示邓梅㚢一家都患上了血吸虫病。“经过20天的治疗,我的病治好了,第二年就怀孕了,生了个大胖娃娃,后来又生了两儿两女。” 邓梅㚢高兴地说。

“头年治好病,第二年生育”的经历,让邓梅㚢成为当时的奇闻。著名剧作家王炼在酝酿《枯木逢春》中的女主角苦妹子形象时,便以他见到的“苦妹子”邓梅㚢为原型之一,加以塑造和升华。邓梅㚢身体康复后,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义务查螺员,一干就是20年,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如今,邓梅㚢四代同堂,安享晚年,被村里人尊称为“福奶奶”。

今年已经88岁的齐洪翔老人,家住余江邓家埠水稻原种场。1955年,24岁的他担任当时的邓家埠国营农场安山大队大队长,带领干部群众没日没夜地查螺、灭螺。

“我是灭螺试验小组三个人之一,当时采取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开新沟填旧沟,二是土埋灭螺,就是把沟两侧的草铲下来放到沟底,然后在上面填上土并压实,钉螺就全部被闷死了。这个办法很好,但因为得病的人太多,劳动力严重不足,我们只好联合各个村庄,齐心协力一起搞。”然而,齐洪翔老人万万没想到,正在干劲十足时,自己却感染了血吸虫病,只好住进医院打锑剂。

锑剂毒性很大,但当时碍于没有高效无毒的药物,治疗血吸虫病,打锑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没得办法,危险也得打,打了有可能死于心脏病,不打就肯定死于血吸虫病。”说到此,齐洪翔老人伸出了手指,告诉我们他在卫生院治疗的半个月,打了8次锑剂,终于把病治好了。可是,休息了没几天,他又返回到一线,带领大家灭螺去了。

交谈中,齐洪翔老人拿出一个珍藏了多年的本子,上面工工整整抄录的,正是毛泽东主席作的《送瘟神》。在每一行诗句的上方,老人都用简谱谱了曲。当我们还在啧啧惊叹时,老人已用中气十足的嗓音,高亢地放声唱了起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恍然间,一面面高扬的红旗,一幕幕战天斗地的场景,仿佛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江西经验成了全国策略


回望江西血防工作之路,与之相伴的,既有一路的艰辛与悲壮,更有一路的豪迈与胜景。

赣鄱大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见证了江西血吸虫病从高度流行、到疫情控制、到传播控制的艰辛历程,也正在见证从传播阻断到全面消除的宏伟目标。

60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江西的血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效。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点,并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这一策略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新时期血防工作的标杆。

江西经验的形成,与地处鄱阳湖区、血吸虫疫情严重的进贤县的先行先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你们来进贤的路上,看到了牛没有?”一见面,早在等候我们的进贤县血防站老站长、扎根血防一线37年的洪献林的问话,让我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细细回想,我们从南昌一路过来,车窗外目及之处,确实没有看到牛的身影。

“这就对了,在进贤县的血吸虫病疫区,已经有十多年不让养牛了。”洪献林说,2005年,进贤县被国务院血防办选定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县,探索推进“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防治试点,采取“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加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五项重大措施,来保障与推动血防试点工作。

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数千年来与人类相生相伴。为什么不让养牛?这也是当地很多老百姓的诘问与疑惑。

对此,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血防科科长辜小南认为,这还要从江西的省情说起。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其地理、气候条件,适合钉螺的孳生和血吸虫病的流行,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相对不发达的经济条件,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江西血吸虫病的防治历程,走过了三个艰辛探索的阶段,一是大规模调查摸底和以灭螺为主控制血吸虫病阶段(1950-1980年代初期);二是以化疗为主的防控策略阶段(1980年代中期至2003年),这一阶段,随着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吡喹酮的应用,血防目标从阻断传播调整为疾病控制;三是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阶段(2004-2015年),面对疫情回升态势,江西提出了“控制疫情、缩小疫区、最终根治”的战略目标,这才开始探索并全面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而耕牛恰恰是血吸虫最大的传染源。

“一头耕牛传播血吸虫病的能量,是人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辜小南解释,耕牛跟人一样,血吸虫的虫卵和成虫会让牛生病,而虫卵孵化为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中发育为尾蚴后,一旦与耕牛接触,可导致耕牛感染。牛生病后,虫卵随牛的粪便被排进有钉螺的田地沟渠、滩涂水源中,人和牛很容易感染,如此反复,传播的速度就会很快。

正因为此,“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得以在进贤先行先试,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便在鄱阳湖区14个县69个乡镇推广,实施淘汰耕牛、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同样效果显著。

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在余江召开,正是在这次会上,进贤县成功探索出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被确立为新的血防策略,江西经验从此在全国推广。

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江西省血地办主任何晓军介绍,江西血防策略的顺利实施,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据统计,2004到2015年,江西血吸虫病人数从13.2万减少到了1.15万,下降了91%;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全省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实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和传播控制的目标。如今,全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到2030年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新征程。


血防一线最美的身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用他的赤子之心,抒写下的炽热情怀。

在江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江西血防一线,几十年来,一批批血防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他们同样深沉地爱恋着脚下的土地。他们的身影,是地平线上最美的风景;他们的奉献,凝聚成江西血防事业大爱无疆、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林丹丹,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为我省公共卫生领域唯一的二级研究员,她多次参与国家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治方案、技术报告和标准的制定,为江西省政府制定科学的血吸虫病防控战略提供决策咨询,致力推动全省血吸虫病防治规范化、科学化,为江西血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林丹丹作为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生物系优秀毕业生,进入省寄研所工作,2005年师从著名寄生虫学教授吴观陵,攻读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从事血吸虫病控制与研究已有34年。

“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工作单位就是省寄研所这一个,实际上我的性格最适合当大学教师搞教研。”林丹丹的身上,洋溢着一种知性、端庄的气质,言辞中满含真诚。“曾经有几次调离的机会,其中两次就是去高校,虽有诱惑,最终我还是放弃了。”说起往事,她淡然一笑。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林丹丹笑着说,“但我心里清楚,我离不开血防事业。”说到这里,她饱含深情。

2018年春节,她没有时间陪家人,忙于撰写省寄研所与中山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合著的《江西血防经验》。这本专著的编撰和出版,有利于总结江西血防经验并向国际社会推广介绍,为“一带一路”、中非卫生合作做出江西贡献。

2017年春节,由她作为技术总监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血吸虫病影响专题报告》,按合作方要求在大年初四顺利交稿。随后,她紧接着忙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思考与撰写,《我国湖区血吸虫病消除途径的研究——以鄱阳湖为例》获得了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6万元资助。

…………

因为工作业绩突出,林丹丹先后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林丹丹常说,能有今天的事业、今天的荣誉,离不开省寄研所的培养,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这是一种感恩,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血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说林丹丹是血防科研战线最美的身影,那么,曾建芳无疑是病友眼里最美的基层血防医生。

在病人眼里,上饶县血防站站长、副主任中医师曾建芳,是一位值得让人托付生命的人。

多年前的一天,枫岭头镇村民何月英患了急性胰腺炎来到血防站求治。因急性胰腺炎是急症中的重症,治疗风险非常大,有人劝说何月英快去大医院,她却执意道:“我哪也不去,我就相信曾站长!”

为了不让病人及家属失望,曾建芳带领医务人员不分昼夜守护在病房,尽管家就在医院附近,她却几天都顾不上回。最后,经过中西药结合治疗,何月英终于转危为安。

对待病患,曾建芳如中药甘草“芬芳”相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待血防事业,她也一样任劳任怨,锲而不舍,像拼命三郎。

1983年,曾建芳从上饶卫校毕业,被分配到上饶县血防站工作,一干就是35年。上饶县是血防大县,要经常下乡查灭螺、治病患。2005年“五一”期间,她放弃休息,带领四名职工到罗桥坂头村开展春季查螺工作,路过一农户门口时意外被狗咬伤。同事们劝她赶紧回县里注射狂犬疫苗,她却只做了简单的处理,仍坚持在查螺岗位上,直到傍晚工作结束后,才赶到县防疫站注射疫苗。 

曾建芳的父亲曾瑞和,曾担任县血地办主任,一位朴实却受人尊敬的老中医。“像父亲一样,一辈子为血防而奉献,无怨无悔,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曾建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如今的上饶县血防站,单位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站容站貌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精神抖擞,血防站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齐全、技术力量较强、医疗设备先进的综合性防治站,成了全省血防站以医养防的样板。

几十年来,因为在血防事业方面的重大贡献,曾建芳赢得了80万灵山儿女的尊重与信赖,先后荣获全国血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江西最美医生等称号。

坚守孤岛数十年,用爱守护乡亲的陈凡经,是又一位让我们动容的基层血防人。

在鄱阳湖西南岸,有两个小岛,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离南昌市区70余公里,是新建区管辖的一块“飞地”。每当汛期来时,小岛四面环水,与世隔绝,只有乘船进出,交通极为不便。这个小岛就是南矶山,是南矶乡政府所在地,也是陈凡经——一位乡村卫生院长奋斗一生的地方。

说来也巧,我们见到陈凡经的这一天,正好是他退休交接的日子,然而,下班时间未到,穿着白大褂的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南矶山是我的故乡,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虽然寂寞,却没有烦恼;虽然艰苦,却也幸福。干一辈子乡村医生,我无怨无悔。”被湖区烈日晒得一脸黝黑的陈凡经如是说。

上世纪70年代初,陈凡经如愿学了医,1974年学成归来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后来进入南矶乡卫生院,1995年开始担任卫生院长。除了基本医疗等日常工作外,陈凡经还负责血吸虫病的“查病、治病、查螺、灭螺”等,既是院长又是站长。 

南矶是全国闻名的超重型疫区,现有晚血病人300余人。陈凡经自己因为反复接触疫病疫水,多次感染血吸虫病,并患有脾脏肿大、肝纤维化等典型的血吸虫引起的疾病,但他从来没想过离开。

“岛上有300多名晚期血吸虫病人,我怎么舍得下他们?” 陈凡经动情地说。

40多年来,陈凡经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对血防工作不离不弃。做粪检,村民不配合,他就一大早蹲在人家门口守候,村民们戏言“只见过讨饭的,没见过讨粪的”,陈凡经不恼;控制传染源,要淘汰耕牛,有的村民不干,这本是政府部门的事,陈凡经却主动介入,登门苦口婆心劝导,以取得群众的理解配合。

如今,南矶乡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由历史的70%下降至现在的1%以内,岛上人均寿命由过去不足50岁,提高到现在的70多岁,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成果。为此,陈凡经先后荣获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等众多荣誉。


永不褪色的“血防精神” 


国庆前夕,玉山县岩瑞镇包溪村一条沟渠旁,72岁的村民封岳高和62岁的村民陆飞虎,正手持镊子,眼神专注地在草丛中搜寻钉螺。查螺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尽管年轻时,他们曾经担任过十多年的灭螺队长,而今,早有年轻人接了班,但他们还是常常走向田埂,做起义务查螺员。

玉山县血防站住院部的病房里,护士长李倩正在耐心地帮一名患者换药。自从1992年进入血防站,她从护士干起,已经在血防一线工作了26年。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外婆郑秋莲、母亲张静芳,也在玉山血防站工作了一辈子,她已是第三代血防人。

“我们站有50名职工,其中有血防二代23人、三代1人,占职工的近一半。”玉山县血防站站长刘和新说到这里,脸上充满自豪。尽管血防工作又苦又累,但一代代血防人传承接力,后继有人。

在进贤县血防一线工作30多年的王鑫英,是南昌市两届政协委员、两届人大代表,尽管多年前就被调任县红十字会担任负责人,但仍然在血地办和血防站兼任副主任(副站长),搞课题、做方案,继续为血防工作奔走呼吁。

61岁的胡神助在进贤县血防站一干就是44年,曾是血防科科长,去年才退休。他的父亲是血防站建站时的老员工。多年前,他的儿子胡利峰大学毕业后,在南昌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他力劝儿子回来干血防。儿子不愿意,老胡苦口婆心,好说歹说硬是把儿子劝了回来。没想到儿子还挺争气,干得不错,几年前还提拔担任了血防站副站长。说起这段经历,老胡动情地说:“对血防,咱打心眼里有感情哦!”

回望历史,60年前,余江在与血吸虫病的斗争中,淬炼出了“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

60年来,在千千万万血防人身上,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基因。这种基因里,仿佛被写入了一种叫“血防精神”的程序,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激励与鞭策着每一个血防人。

进入新时代,“血防精神”的意义与时代价值也在不断升华。

采访中,余江区委书记路文革有着这样一番感慨——“血防精神”是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余江人民的血脉。余江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将永远被历史铭记。正是凭着这股精神,余江改变了“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惨状况,呈现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繁荣景象。近年来,余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多次在省市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余江人民“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生动实践。进入新时代,余江将不断丰富血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血防红旗”历久弥新、高高飘扬。

江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光荣的土地。60年前,一面红旗,彰显风采汇聚力量;一首史诗,大气磅礴气壮山河!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万筱明说:“遥想当年,江西人民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路线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疾病预防控制史上的生动典范。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总书记的召唤,是前进的新号角,是奋斗的新宏图,也是江西卫生计生工作者谨记于心、阔步向前的誓愿。”

一直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健康领域投入逐年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健康领域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得到持续提高。特别是去年8月,《“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实施,全省卫生计生部门,继续肩负起了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的重要使命。

走过60年,又将开启新的征程。江西血防之路任重道远,江西血防精神永不褪色,江西血防人永远在路上!


来源:江西日报、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公众号


编辑 / 叶正园  统筹 / 黄迅前    审核 / 万德芝  



往期精选




目前85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你还在等什么?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