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的第三周是第15个中国镇痛周。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在参加“2018年中国镇痛周·媒体圆桌会”时说,疼痛的治疗已被全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一个“镇痛周”到来之际,希望全社会都能更加关注癌痛问题。
媒体会上,301医院路桂军教授分享了一个患者故事。一名患有晚期肺癌且全身骨转移的老人,凌晨两点在某省级医院割腕自杀。幸而发现及时,老人活了下来,他却不怎么领情:“病房那么多病人,你们干嘛非要为难我。”老人说,自己得病两年,病情越来越重,每天疼得寝食难安,24小时没有一刻是舒服的。这么疼,子女不会带他回家,在医院会被病床绑架,不断地被送去抗肿瘤,但肿瘤又肯定是治不好的。他感到绝望,于是决定自杀。路桂军教授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过分迷信科学技术在生命进程中的作用,因为没有一个技术可以起死回生,也没有一种药是万能的。只有在生命光环逐渐退去的同时彰显人文光环,把镇痛环节做好,才能让病人有质量地活着。
中国抗癌协会监事刘端祺教授表示,癌症疼痛的治疗已经逐渐变成了肿瘤科医生临床上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是首要的环节,特别是晚期病人。舒适地走,无痛苦、有尊严地走,这往往是病人的心愿、家属的心愿、社会的心愿,而一些医生因为对疼痛治疗不重视,经常不能满足或达到病人的心愿。刘瑞祺认为,有必要大声呼吁所有肿瘤科从业人员,无论是医生、护士,内科、外科都要重视癌痛和癌症病人,满足晚期病人的无痛追求。另一方面,癌痛病人也要主动把疼痛讲出来,有权利要求医务人员止痛,也有权利要求卫生部门提供一切有关于治疗癌痛的药品。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癌症发病大国。癌痛领域,一般以一个国家人均吗啡消耗当量,衡量该国的抗痛水平。但樊碧发教授说,我国由于可及性、普及性、各种知识贯彻不够等问题,人均吗啡消耗当量非常低,我们在癌痛领域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转载说明:本文原文转载《生命时报》官方网站原标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