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东,他说西,
一不小心就“打岔”。
你自己或者家人,
有没有闹过这样的笑话呢?
别笑,
“爱打岔”或是听力下降的征兆!
据统计,
我国听力障碍人数近3000万,
除约六成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外,
所以,
今天就邀请济南耳鼻喉医院
林宇寰主任为大家介绍,
我们又怎么预防听力障碍呢?
首先,要消除大家的一个误区就是,并非“完全听不见才叫耳聋”。耳聋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几类。
“大家试试用自己双手堵住耳朵,这时候大家感受到的,就是一名轻度耳聋的体验。”而对于极重度耳聋,即使对着耳朵大声呼喊,也基本听不见声音,无法进行言语交流。
而耳聋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沟通,可能造成社交孤立、焦虑、抑郁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等不良影响。
一、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为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用药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二、不要随便掏耳朵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稍不注意,掏耳勺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特别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平时不要随便用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甚至造成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也不要以为棉花棒是较佳的洁耳工具,其实这只会将大部分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孔,形成嵌塞,而棉花球也可能遗留在耳道内。
三、避免长时间耳机听音乐
听音乐的习惯会造成年轻人听觉损伤,短期内耳朵会很敏感(耳鸣、听觉过敏……),长期如此会产生比从65岁开始出现的老年性耳聋更为严重的后果。耳朵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人声喧哗、锣鼓声等各种噪声,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减退。听收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听久了应休息一会儿,避免引起听觉疲劳。
四、防止水流入耳内
洗头、游沐浴时,可用棉花球塞耳,防止污水流入耳道。因为皮肤和鼓膜在水中浸泡,加上耵聍(即常说的耳蚕、耳屎)的刺激,容易引起外耳炎。若原来有鼓膜穿孔者,水入耳内引起中耳炎复发。
林主任还提醒大家,“患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矫治之后才宜游泳。”
五、避免外力掌击耳部、打击头部
击打头部可并发听力损害,而掌击耳部可引起鼓膜破裂,生活中,因外力打击而造成耳朵功能受损的情况屡见不鲜。
六、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等。
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八、定期检测听力
对于年轻人而言,一旦发现耳部不适,需立即到医院检测听力,以防突发性耳聋。
而老年人更应该定期检测听力,通过专业检查设备了解耳鸣耳聋的状况。人老了,也不一定“耳背”,只要治疗及时且方法得当,一样可以耳聪目明。
如果你家中的父母,
已经出现了听不清、老打岔的情况,
建议带老人到医院做一个听力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
更多耳鼻喉小知识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