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北京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儿痊愈出院。据专家介绍,中医药在救治这例患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银翘散加白虎汤治疗,3小时后病人出汗,5小时后降到37.5摄氏度以下。医生又为患儿加用酒大黄,17小时后患儿病情得到进一步缓解。这一成功的典型例子表明“银翘散”参与H7N9禽流感治疗的效果是明显的和肯定的。
有人问,抗流感西药2001年才在我国上市。那么此前,我们是不是已用“银翘散”来对付流感了?云南过去预防流感又有什么老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流感开始说起。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传染病,传染途径是含有病毒的飞沫。长期以来,因其传染快、危害人群大而被称为“瘟疫”。中医认为,引起瘟疫的原因在于风热邪气,一般用清热解毒之药治疗。西方直到1933年英国科学家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从此,人们才知道流感原来是病毒作怪。在此之前,全球的流感大爆发,也曾造成极大灾难。例如1918-1919年的西班牙型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它曾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总人口约17亿人),2500—4000万人死亡。
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流感一波接一波到处传播。云南,在这次流感大爆发中,未能幸免。据《云南卫生通志》记载,1918年“大理县发生流行性感冒,1月内死亡4千人。”如此惨烈的灾难,引起云南中医药界的极大关注,一些有识之士,依然用中医药来治疗这种疾病。
1922年昆明名中医姚荫轩创制“桑菊银翘散”,用来治疗外感风热和温病。姚荫轩,在解放前,曾任滇黔考评处中医考评主任。姚家祖辈在昆明行医,始于清乾隆末年(1795年)。到姚荫轩时,已传了第四代,有100多年的医疗经验。姚荫轩总结了先辈的医学成就,根据昆明的气候特点,在清代《温病条辨》的“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基础上,增加了川贝、蝉脱、僵蚕等药材,组成“桑菊银翘散”。
“桑菊银翘散”组方经典,结构严谨,配伍得法,即继承了传统药方,又有新的发挥。川贝母能化痰止咳,蝉脱能凉散风热,僵蚕能解毒散结。增加了这些药材之后,桑菊银翘散对风热感冒的治疗作用更强,不论是疏风解表,还是止咳利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自问世以来,清热解毒的功效显著,在云南素有“东方盘尼西林”(盘尼西林,又称青霉素,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的美誉。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桑菊银翘散,对防治流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桑菊银翘散收入《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审查合格国药八十一种成药配方目录》中。《目录》中,把它的“主治效能”记为“风湿传染,解热杀菌”。这八个字准确地道出了桑菊银翘散创制时的目的。
如今,桑菊银翘散是云南特产中成药。1997年,“桑菊银翘散”上升为国家标准品种,收入《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其功能主治为:“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人类最大规模的一次疾病袭击,激发出云南老中医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一项珍贵的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文|孙蓉
来源|《云南日报》
编|余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