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喜报】公利医院杨铁毅荣获2018年度“上海工匠”称号

  市总工会近日发布,经单位推荐、社团推荐和个人自荐三种申报渠道,通过资格审查、专场面试、专家审核、评审发布和社会公示等环节,经市总工会主席办公会审议决定:命名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骨外科主任杨铁毅等98位同志为2018年上海工匠!



今天小卫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杨铁毅主任!



杨铁毅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骨科主任

 

  • 浦东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脊柱显微外科工作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创伤分会委员等

 

  • 擅长:各种脊柱疾病的诊治,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柱骨折等的脊柱微创治疗及四肢骨关节损伤的微创治疗和人工关节置换。

 

  •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靠一双手与工具缔造生命奇迹,外科医生就是医生中的‘工匠’。”杨铁毅形容这份事业,“因为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每一台手术都应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

 

  如何在最高难度、高风险的脊柱上实现生命的奇迹?这或许要从一个鸡蛋说起。




“蛋壳技术”突破脊柱手术禁区



  一台显微镜、一把精细化磨钻,在更清晰的视域里,杨铁毅在生鸡蛋的蛋壳上细细打磨出“工匠”二字。透过阳光,鸡蛋内膜完好如初,内里流质的蛋黄清晰可见。“人体的脊柱就如同这样一个生鸡蛋,外部有坚硬的增生骨刺、骨化韧带等,里面包裹的是娇嫩的脊髓。若手术中稍有不慎伤到脊髓,就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致瘫、致死。”

 

  在所有脊柱外科手术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风险和难度最大的病症之一。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大多从后路进行间接减压,而对脊髓前方真正压迫神经的骨化物,只能起到缓冲作用,因此患者术后疗效并不好;而若是通过前路手术面对坚硬的骨化物,直接摘除的风险和难度都极大。“为何不用‘蛋壳技术’试试看呢?”日积月累,杨铁毅的手上技巧越发炉火纯青,他做了大胆尝试:直接从前路进行减压,把骨化物用打磨蛋壳的手法一层层打磨掉,等到骨片透亮时,再用枪钳和刮匙将其一并去除,受压迫的椎管由此得以解放。

 

  70多岁的张老伯有20余年的颈椎病史,自从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辗转多家医院却频频吃闭门羹,“你这是基底闭锁型的,难度太大”“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不建议高龄患者手术治疗”……然而,脊髓的压迫不但造成不适,而且让张老伯肢体麻木走路一直不稳,今年初不幸摔伤几近瘫痪,甚至无法自己拿勺子吃饭,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那我们一起搏一下吧。”得到患者与家属信任的杨铁毅,为老人担下了风险。手术中,磨钻与娇嫩的骨髓仅有薄薄一层鸡蛋壳厚度的距离!耗时近4小时,神经监护仪显示器一直平稳无异常波动,手术顺利结束。躺着入院的张老伯竟能自己走着出院了。他直呼没想到,“二级医院的专家有这么厉害的技术,这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工艺合格率”取决于患者满意度


▲ 杨铁毅(中)正完成一台精细化显微镜下脊柱外科手术。


  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杨铁毅自幼就有的梦想。出生长大于宁夏一家医院家属大院的他,对医生怀有深深的崇敬:虽说外科医生也是工匠,但这是一群特殊的工匠。手术台上的工匠,要在千钧一发时做好万全准备,绝不能给自己留后路。

 

  “颈椎手术风险和难度极大,尽管如此,在刀尖上起舞的我们仍然在内心不断要求自己追求百分百的手术成功率。”“工匠”杨铁毅,对“工艺合格率”有着自己的特殊要求,“即便手术成功,但患者仍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那就不能算治愈。”

 

  深刻触动他的是多年前对母亲的一次陪护。由于锁骨骨折,母亲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坐卧不宁。“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传统处理方式就是以八字绷带进行外固定治疗,虽能让骨折痊愈,但医生们往往忽略了患者精神上的感受。”对于那些更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长达十几厘米的狰狞瘢痕更是一次严重的心理打击。

 

  为此,杨铁毅想到,能否将微创技术引入手术。“锁骨是从扁状骨到柱状骨变化的S形骨骼,置入普通钢板势必需要大切口。”他拿来下弯的香蕉作为模型演示,“从香蕉两端各打一个小孔,穿过具有强可塑性的重建带代替钢板固定移位乃至粉碎的骨头,待痊愈后再从小孔取出即可。”这一经皮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切口美观、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原本担心“破相”的患者在术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微创理念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让患者得到更佳的就医体验。”同样地,在膝盖等常裸露、需美观的部位,杨铁毅也不断改良技术,让创口变得更小,让患者更有自信。




临床“发明家”助力技术推广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这儿床位很少,患者更少。别说是脊椎手术,就连普通外伤,患者大多也要转院治疗。”回忆起刚从宁夏来沪时的情景,想要闯出一片天的杨铁毅坦言,曾有过心理落差,“骨科想要发展,就必须有充分的病例实践,没有患者,谈何进步、创新?”

 

  要进步,就要学习。15年前在新加坡和法国等地的学习经验不仅让他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显微镜下脊柱手术第一人,15年中不断改进、创新和研发更让杨铁毅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哪怕做临床医生,也要有一颗“发明家”的心。

 

  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是由高能量创伤所导致的严重外伤,致残率极高。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是非常优越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技术要求极高,手术风险很大且医患双方都要接受大量的X线辐射,在医疗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很少能开展这种技术。如何提高这个手术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技术难点。“以骶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的技术虽然优越,但需将螺钉精确送到骶1椎体,而骶髂关节周围布满血管、神经、脏器等重要组织,其难度不亚于通过层层密布的电网。”这样的 “盲狙”对术者技术和经验要求奇高,因此开展此项手术的医生并不多。

 

  杨铁毅敏锐地发现,根据骶1椎弓根和骶髂关节间具有恒定的解剖关系,如果有一个螺钉导向器可预设角度,不就能帮助医生精准定位吗?经过多次试验,他创新研发出“骶髂螺钉导向器”,通过仅1厘米大小的切口就能精准地让螺钉穿越复杂的脏器、血管和神经,定位到距离切口20余厘米深的骨折部位,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相对于城市,骨盆后环骨折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乡村公路,而此类患者因为病情危急不适合长时间搬运,转院很可能错过最佳时机。”杨铁毅介绍,“骶髂螺钉导向器则可以让缺乏导航设备的基层医院安全有效地完成这种复杂创伤手术,从而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据悉,该成果已成为公利医院首例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推广至全国各地,获201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年会“十佳最具价值创新设计大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此后,“髓内钉取出器”“股骨髓内钉植入复位器”w s w等一批新的医疗器械也先后诞生,共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今,杨铁毅有了越来越多全市乃至全国慕名而来的患者,就冲着他“胆大心细、勇于担当”的一股劲儿。这个西北汉子如今利用业余时间,始终为脊柱外科全国继续教育培训奔走,同时加入慈善行动,为贫困、危重患者实施公益手术。“这是我可以做、也应该做的事,患者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源动力,更是永远的激励。”













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新作为”,以特殊精神状态作出特殊努力!


本文来源: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