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仿制药“芯” | 全新产业生态,拷问仿制药核心竞争力



2018年年底大限临近,“289”品种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将进入阶段性收官,中国医药产业将进入产品质量、品牌、渠道全面升级的崭新时期。在仿制药越来越受到医保部门重视、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药企如何塑造仿制药的核心竞争力,奠定自己的“芯”地位,成为新时代医药人无法绕过的新命题。



  强者思维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进攻的而不是防守的,面对艰巨的市场挑战,抱怨和指责没有任何意义,唯有秉承产业初心,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正因如此,全行业虽有平稳向好的市场预期,但透露出的趋势判断无疑是长期积极、短期曲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

“仿制药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


王学恭

  

  中国药品价格体系呈现较多层次,原研和仿制之间的价格梯度拉得太大,仿制药在全新的采购政策模式下,最终出现的结果一定是“原研替代”,所以长期来看,药品价格不仅要降低,而且还会把价格梯度挤得更扁平,这对于仿制药企业的成本考验很大。

  

  以“4+7”带量采购为例,带量采购在过去肯定是实现不了的,过去说是省级招标采购,但实际上变成了准入门槛,只是设定了一些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或者通过这些条件评选出来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采购备选供应商,然后直到品种进入医院这一步,企业还要再和医院谈,与医院谈其实也是谈价格,不谈采购量,就是所谓的“二次议价”。

  

  由于不是唯一供应商,医院想采多少,想采谁的,背后变成了医院的另外一种行为,所以一直以来招标采购对企业而言是很被动的,这是一个准入门槛,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招采行为。

  

  那么,现在全新的招采规则明确规定采购量,可以预见,在采购量之内,想要完成临床用量并不是一个多么艰巨的问题,因为有医保总额预付额度卡在这里,从上海带量采购品种可以看出,当医院真的用到了带量采购的用量后,采购量之外的临床用药想指望自然销售上量真的很困难。很显然,医生、医院本质上更愿意用非带量采购的药品,毕竟降价过多的低价药品,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临床用药也缺乏积极性,产品自然没有竞争力。

  

  国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推动新一轮集采,医保部门有没有考虑到上一轮招采连续性,可能有些省份的合同契约还没有完成。此外,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成本很高,步伐较快的企业高品质产品率先受到降价政策影响,这的确考验企业决心,毕竟国内本土企业大多依靠仿制药,如果仿制药生存空间挤压得过窄,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依靠低价策略的不合规企业将淘汰”


李楚源

  

  深化医药改革一直在路上,药品“零加成”、GPO集团采购等政策对传统医药工业、商业、零售全产业链都会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过去五年,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很大,比如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大力促进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广药集团也是制度改革的受益者,2017年销售收入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在研1.1类创新药达到13个。

  

  目前,医药产业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政府正在推动全面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许多长期依靠低价策略赖以生存的不合规企业陆续被淘汰。企业必须抓住时机,以投入求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逐渐进入真正的“良币驱逐劣币”新时代。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一”:一流的平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同时要对标国际标准。

  

    

国药控股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

“院内渠道须面对新形势思考新策略”


干荣富

  

  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是品种进入院内市场的重要门槛。对于药品采购降价,需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降价显然有利于减轻老百姓负担;另一方面,降价应该建立在用量能保证足额供应,质量批批都能保证的基础之上。此外,对于分质量层次的药物,在议价时需要给企业留一个发展空间,以鼓励优质企业。

  

  目前,国家医保局牵头的“4+7”带量采购正式落地,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最终中标品种是国产仿制药,因为只有国产仿制药才可能把价格降下来,进口药、原研品牌药的价格绝不可能降到同等程度。

  

  带量采购是新事物也是老事物,但过去要么只带量不采购,要么就是招采不合一,现在由医保局牵头开展,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先提出来,质量层次方面仿制药和原研药就没有区别了,都在同一个质量层次,这对于原研药企一定会造成极大冲击。

  

  不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企业也不能过于乐观。如果仿制药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先提价再议价,价格影响尚可接受,毕竟完成评价也需要投入成本,但如果依然按照此前各省招采价格再议价,那等于进一步拉低了产品中标价。

  

  此外,限于“一品两规”,医疗机构仍可在完成带量采购使用量前提下,采购和使用其它企业的品种,那么对于原研品种,或其它仿制药品种,即使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三年之内注册证到期之前也不能禁止其销售,所以实际上其它品种也可以进入院内渠道,关键看企业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 

“医保控费将挤压终端市场”


高毅

  

  “医保控费”“个人账户监管”“处方外流”是影响医药工业和零售的三个主要问题,而且相互关联,不可割裂。

  

  国家医保局如今已正式成立,该机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医保控费,如何控费将对工业和零售带来巨大的产业链影响。控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控费,另一部分是统筹账户控费,理论上应该先控统筹账户,因为这一部分费用本质上是国家的钱,而个人账户的产权实际是归属患者的个人资产。

  

  如果先控统筹账户,势必会对第一终端院内市场形成挤压,从而加速处方外流,对零售业态而言将是利好;如果先控个人账户,或者个人账户控费的速度和幅度大于统筹账户控费,这对于院外零售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利空。

  

  处方外流还没有真正全面形成,院外药店使用医保统筹账户医保费用也还没有能够落地,如果现在就把零售药店总销售金额占比35%~40%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先控制了,这对于产业链下游终端会带来直接冲击。

  

  另外,还需要重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整个工业、商业、零售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以及国内外产业经济环境,资本、证券、投资市场都直接关系到产业兼并整合趋势,需要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 

仿制药风云变幻,格局重构考验竞争力


林建宁

  

  2018年毫无疑问是医药产业深刻变革的一年,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即将跨过阶段性“分水岭”,市场端遭遇“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结余留用”等政策综合发力,品种存量正在经受升级考验。

  

  面对全新的产业生态,“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则虽然残酷,但也是资源竞争沿循的亘古定理。在“第80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召开之际,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分析指出,无论政策环境如何变化,医药行业始终遵从“丛林法则”的客观规律,真正的强者不惧竞争,他们能够调整方向,在快速变化的仿制药市场觅得先机。

    

冲击原研市场竞速

  

  强者不一定必然是永恒的胜者,政策和市场永远处在动态变化当中。对产业而言,医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并不仅仅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是通过不断修炼自身,引燃企业心中攀爬向上的意志火焰。

  

  “从现在到未来几年,仿制药市场一定会经历重构,首当其冲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一致性评价。”林建宁认为,一致性评价直接导致仿制药企业必须面对全新的终端局面,虽然产业链上下游注意力主要集中在“289品种”,但其实不只是“289品种”,当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全面升级,真正的市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一致性评价是我国提高仿制药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2012年即已启动试点,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正式将该举措升格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00个品规已经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涉及60余个品种。除口服固体制剂外,注射剂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和再评价,亦有众多企业抢先起跑拔得头筹。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应当客观审视不同企业面对的差异化挑战。”林建宁表示,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主流药企,具备高质量品种研发和生产能力,政策带来的机会很多,过评品种未超过两家、三家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切分更多原研药企市场“蛋”糕,而一些小品牌小企业,无法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结果就是最终出局,这也是过渡期行业客观存在的转型阵痛。

  

  本土仿制药质量层次提升,必然将与原研品牌药品形成直接竞争,市场价格下降不可避免,从而使品种格局和份额面临巨大的调整。目前,原研药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开始趋于下降,销售前景的不明朗,促使很多跨国药企选择将品牌产品外包出去,为品种寻找更少成本、更低风险的营销出路。

    

区域价格考验智慧

  

  市场洗牌的另一大政策推手就是“三医联动”。不难判断,“两票制”继续推广、全面开花,将继续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药占比和零加成、医药分开、分级诊疗等政策深化推进,医保价格管控以及由此延伸的集中采购模式变化,势必压缩本已十分微薄的仿制药利润空间。

  

  最受市场关注的医保控费政策持续从严,不可避免地成为定局,“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理念已被采购议价全面接受,进一步提高了公立医院二次议价的积极性;国家医保局履行支付方职能,牵头开展“4+7”带量采购,促使仿制药进入全新的量价博弈,市场门槛水涨船高的结果将加速部分药企和产品出局。

  

  “带量采购的降价压力会直接减少市场参与者,但采购压价是否真能带来量的提升,尤其是自然销量的扩容,依然有待长期观察。”林建宁判断,一旦把价格降得很低,营销费用空间就很小,产业预期对此偏于保守,严峻的竞争局面会引导工业企业思考放弃院内市场,转而通过DTP扩展院外渠道。

  

  除此之外,分级诊疗趋势下,“医联体”组织结构愈发成熟,GPO对药品采购中标价的影响开始显现,一些GPO甚至出现跨省采购、多省联合采购,逐步打破省级招标的传统模式,全国一盘棋价格联动愈演愈烈。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林建宁建议仿制药企业在主动把握机会的同时,须审慎思考区域布局和价格策略,切忌轻视局部市场的采购政策和报价行为。“深圳GPO最开始大家不看好,甚至有个别企业直接放弃深圳市场,但现在加入深圳GPO的城市越来越多,轻言放弃带来的损失恐难以弥补;‘4+7’带量采购同样如此,实际采购量比早期网传的采购量小,而且两个品种退出,有的企业会认为11个城市采购量占全国市场份额比例较小,究竟是牺牲价格还是牺牲量,的确考验企业的决策智慧。”

  

■编辑 徐水元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