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高达10%~15%,且失眠症往往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失眠症的分类
失眠症可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中,特别指出其他类型的失眠症需慎重诊断,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失眠症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和遗传因素等,其中年龄为失眠症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失眠症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失眠症病因学及假说
失眠症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假说是过度觉醒失眠症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假说是过度觉醒假说和3P假说[即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促发因素)和Perpetuating(维持因素)]。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故失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而3P假说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因为为 3P 因素累积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其中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使个体对失眠易感;而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最后,维持因素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 ( 如延长在床时间 ) 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尤其是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3P 假说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
鉴别诊断
主要需要区别单纯性失眠症、共病性失眠症及没有达到失眠症诊断标准的失眠症状,需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的躯体疾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症等其他的精神障碍,同时还须鉴别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如抗抑郁药物、中枢兴奋性药物、心血管药物、麻醉性镇痛药和平喘药等药物及酒精和烟草等物质诱发的失眠。
失眠症的三氧治疗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生与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脑部缺血缺氧密切相关。
根据很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三氧能改善缺氧组织的供氧,其机制是三氧能直接改善红细胞的柔顺度和伸展性,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使血液向组织和细胞运送更多的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血液循环,激活红细胞代谢,提高人体的组织代谢。
三氧还可加速三羧酸循环,增加基础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溶解黏附在血管壁上的脂肪类物质,达到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清除斑块,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失眠治疗的总体目标
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恢复日间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共病的风险
避免药物等各种干预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