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改革开放40周年 | 从就医体验变化,感受长春市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长春这座城市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民生之本,长春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变化中记录着成长的点滴。


据不完全统计:

1978年长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79家,现在有4404家,增幅82.31%;

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由2.7万人增加到6.9万人,增幅61.2%;

医疗机构床位由1.3万张增长到4.9万张,增幅73.18%。


40年间,医疗方式已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医疗设备“鸟枪换炮”,诊疗手段更加精准,百姓的就医感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从“不发错药”到“不只发药”

用药价廉又安全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药品始终都和百姓健康密切相关,药品价格也成了百姓十分关注的焦点。


为了降低患者的药品费用,长春市从2013年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同时实施药品政府统筹,仅5年间,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的方式,有2000余万的药品收入直接让利于民。



医院的基本药物价格低于药店,百姓到医院看病的人数不断增加。


长春市人民医院(原长春市铁路医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市级医疗机构,日均处方量由原来的245张提高到710张。常用药品种达到近800种,较此前增加了300多种。为保证合理用药,医院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门诊处方进行“四查十对”,有特殊原因的“大处方”需要医生予以注明,处方均值由2013年的223元降低到现在的183元。同时尝试“差别定价”,对提价后的百姓常用药品进行财政“补贴”,百姓只需支付上浮差价,药品原价直接由医保承担,赢得患者赞誉。这一做法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


目前长春市51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项目2880项,差别定价96项。



与此同时,长春市医院的药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的药房是和临床分离型,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药房有什么药,医生就给百姓开什么药;现在变成了紧密结合型,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药品服务于临床。


以前是被动服务,药剂师只要按照医嘱不发错药就可以了,而现在则变成了主动服务,所发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临床挂钩,从原来的“不发错药”到现在的“不只发药”,这种转变让市民在买到物美价廉药品的同时,更懂得了如何科学用药。




02
从“六位一体”到“十四项服务”

基层卫生能力从弱到强


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长春市基层卫生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2009年,市政府投资10.7亿元,建成了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其中33家开通了住院医保。


据了解,长春市绿园区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长春市第一批审批通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9年成立之初只有33名工作人员,服务辖区4万余人。现在,该中心共有员工97人,为辖区8万多名常住人口和2万多名流动人口提供服务。



在服务项目和内容上,最初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六位一体”,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如今,社区公共卫生免费服务的内容增加到了14项,增加了中医、老年人、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内容,由原来的形式单一到现在的面面俱到。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比例不断增加,政府还拨专款用于聘用副高级以上专家在社区坐诊,同时市区两级政府每年还有专项资金支持设备改造。2017年,长春市绿园区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一台近90万元的生化设备,检测数值和大医院做出的结果相差不到小数点的后两位,实现了生化检测结果互认,医疗资源真正实现下沉。




03
从“独自摸索”到“上下联动”

医患携手促双赢


改革开放前,农村患者想到大医院看病是非常艰难的,一是没有钱,二是路途远,交通也不方便。


而如今,长春市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和大医院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下乡坐诊、进修学习等功能,老百姓不出乡,就能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医疗服务。


比如,农安县投资2300万元,实现了29家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外转患者减少了23%。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卫生院会派专人护送至上级医院,帮助挂号、就诊、辅助检查、缴费、取药,极大的方便了农村患者。随着医联体的不断发展,大医院的专家下乡坐诊、巡诊、授课的频率增加了,家庭贫困或行动不便的患者还享受上门服务。在带教过程中,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得到提高,门诊量提高了50%以上。



今年9月,由农安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牵头组建了两大医共体集团,选择了4家乡镇卫生院,在医联体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医共体建设。如果说医联体是上下级医院间的纵向联动,那么医共体更像是区域内医院间的横向联动,以“包干”的形式将医共体内医院的参合资金进行整合、测算,再合理分配使用,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医院建设。这种做法已在榆树、德惠等县市推广实现。



这样的就医模式很好地推动了健康扶贫政策落地。2017年,贫困患者在乡镇就医报销率达95%,在县医院就医报销率达85%,7家市级医院设立了医疗救助中心,农村贫困患者在救助中心实行免费治疗,同时落实健康扶贫资金4410万元,仅2017年就救贫困患者2.1万人,救治比例85.%,9种大病救治率达到90%以上。


医联体建设和这些惠民政策为长春市的农民朋友带来了福音,医患间达成了互惠互利的双赢。



04
从“只管看病”到“人文关怀”

就医体验更舒心


百姓看病的便利还得益于长春市医院大型仪器设备的愈加精良。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医院只能简单做个胸透、拍个片儿,到后来逐步有了CT、核磁、“大平板儿”。



拿CT来说,最初的CT是16排,后来发展到64排,现在有了128排CT,可以发现更微小的病灶,能及早发现疾病,采取干预措施,延长患者生命。


现在的设备精准度高,以前的超声检查是黑白的,看得不很清晰,医生更多要凭经验诊断。现在妇产科的三维、四维超声,胎儿的五官都清晰可见,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以前化验检查只能“定性”,比如看是否携带乙肝病毒,现在的检测是“定量”的,不但能测出是否携带乙肝病毒,还能测出携带了多少乙肝病毒,精准度大大提高。


随着诊疗设备的先进,医务工作者能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更多“触角”去发现、了解疾病,诊断更快速准确,疾病治愈率大幅提升。



在技术水平上,以前的开腹、开胸等大手术,给患者带来很大创伤,但为了挽救生命不得不做。而现在这样的外科手术已逐渐被微创手术取代,腹腔镜、宫腔镜、骨关节镜、支气管镜、胃镜这些腔镜技术都在向微观发展,患者不但少遭罪,减少了出血和副损伤,康复周期明显缩短。



除此之外,在医疗环境方面,长春市很多医院的楼体都进行了翻新或是另迁新址,建设面积扩大了,也更体现人文关怀了。


长春市中心医院投资8.9亿元实现了改扩建、市儿童医院5万平方米的新综合楼刚刚投入使用、长春市中医院总院投入使用后,形成了铁北、平阳、二道东区三个院区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长春市人民医院、长春市传染病院等也都实现了改扩建,长春市妇产医院异地搬迁正纳入日程。这些硬件改造,使就医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


为了让患者更会心,医院的管理者们想尽出了很多“新点子”。


比如长春市中心医院新楼门诊大厅采取了按颜色区分科室的办法,艳丽的极具代表性的色彩让患者找起诊室来更一目了然;在科室的门牌设计上采用了三角形,无论患者从哪个方向都能看清科室名称,医院还设置了“空中花园”供患者使用。



长春市人民医院在医生诊室和走廊间隔出候诊区,就诊患者不再和候诊患者挤在一间屋子内,方便医生问诊,也保护了患者隐私。



市妇产医院设置了“妈咪小屋”,为有需求的“妈咪”提供了母乳喂奶的“私密空间”。



各医院还在住院疗区或门诊大厅设置了生活服务箱,针线、纽扣、充电器、老花镜等一应俱全,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百宝箱”。


医院的服务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他们更多地站在患者视角思考问题,提升服务质量,患者就医时也就更舒心了。




05
从“有病不治”到“未病先防”

医患彼此更信任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就医习惯往往是“小病挺、大病扛”,实在不行了才进医院。医生也基本是以治病为主,表情严肃,话也不多,医生怎么说患者就怎么做。


随着时代进步,百姓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医生不仅对疾病进行诊疗,更多的是为患者讲解发病的原因,平时怎么预防,愈后怎么恢复,医患之间更像朋友、像亲人,彼此多了份信任和理解,携手共同对抗病魔。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说过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说的就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我们现在的医生十分注重健康科普的“端口前移”,利用深入学校、社区或对口支援等机会为百姓宣讲科普。我们的健康科普宣传形式跳出设置宣传栏、宣传板,发放宣传单等传统模式的束缚,不断探索创新。



今年长春市举办了首届“春城杯”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科学就医行为,提升疾病防治效果,不但提高了居民健康素养,更增进了医患沟通互信,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还将优秀作品送进校园,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生活理念,实现“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流年弹指一挥间。这些流金岁月承载了长春市卫生健康战线工作者太多的回忆与期许。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发展为依托,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长春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续写华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

长春市卫生计生委宣传处

电话:0431-84692117

邮箱:ccwjwxcc@126.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