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每一次土地改革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上,一张志丹县杏河镇杨家岭村村民,在第一次责任田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调整的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4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张纸上摁下鲜红的手印,成了全国包产到户的第一批人。鲜为人知的是,同一时期,在陕西省南郑县红茶人民公社铁匠街生产队(现为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红庙社区铁匠组),37岁的生产队队长李云山决定将公社田地分给每户村民耕种,他成了我省“包产到户第一人”。
“那时候,土地是生产队的。虽然大家每天都努力劳作,可还是吃不饱。”今年76岁的李云山回忆道,1977年到1979年年初,铁匠街生产队社员工作一天最多能挣9分钱。一年下来,村民们分的粮食不够吃不说,生产队的钱也被预支光了。“过年都要打借条去别的生产队借粮食。”他说。
1979年2月,当时的公社书记告诉李云山:“让你当队长,只要想办法让大伙吃饱就行。”
李云山说:“那阵子,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如何让乡亲们尽快能吃饱肚子。”
李云山发现,和集体田没收成形成对比的是,村民把自家的自留地都打理得非常好。他开始谋划着把地分给每家每户去种。“当时的形势是,没有人敢对这种做法拍板。”
当年6月,李云山和几个社员连续几个晚上偷偷地商量。他把生产队36户150多名村民分成了3个作业组,按产量给各组记工分。这一步小小的改变,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社员们就像照顾自留地一样种着集体田里的庄稼。
当年秋天,铁匠村的旱地玉米、豆子等作物大获丰收。同样的人,同样的地,产量翻了一番。李云山回忆:“为了让铁匠街生产队150多口人都有饭吃,我们决定把全队的旱地和一部分边角水田集中起来,按每户人口多少平均分给各家,让他们自己耕种,劳动成果归各家所有。”第二年,李云山又组织大家,把集体水田也分给社员们耕种,同样大获丰收。家家户户有了余粮。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在三秦大地逐步推开。1983年年底,陕西省99.2%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回忆往昔,李云山感慨良多。沿着农村土地改革的轨迹,他和村民们都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现在,我们不仅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发补贴。”前些年,李云山在自己家门前种了茶树,翻新了以前破旧的老房子,盖起了4层楼房,生活越来越好。他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深知过去穷日子的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记者/秦骥 石喻涵)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
开放40周年成就展”侧记
十二月十三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各界群众参观“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 记者 母家亮摄
12月13日是“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展出的第二天,自发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人们观看图片、聆听讲解、亲身体验、共话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幸福的笑容在脸上洋溢。
当天一大早,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和宗濂书院的5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展览现场。西安交大医学部大一学生赵博悦在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的剧照前,驻足许久。“我的妈妈就是西安交大的职工。我上高中时,她就经常给我讲述交大西迁的故事。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在她的讲述与感慨中更加鲜活生动,我的心中也埋下了奋斗的种子。”赵博悦说,“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为交大学子,我要学习弘扬西迁精神,时刻关注医学发展前沿,早日参与科研活动。毕业后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第一展厅的“旧物有声、岁月如歌”区域,退休职工王君和妻子王宏因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的型号产生了“争执”。“我们结婚的时候,自行车也是凭票才能买。好不容易领到了自行车票,我们才把结婚的‘三转一响’之一领回了家。”王君回忆。结婚前,他和哥哥、姐姐、奶奶在西安市骡马市住着7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现在,我们两口子住的是15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他说。谈话间,妻子王宏指着展台上的晾水壶和杯子,感慨道:“这些东西,现在随处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可是好多女人的嫁妆呢!”
展览讲解员张楠在工作间隙,也抓紧时间在这一区域寻找记忆中的“宝贝”。“竹子婴儿车、儿童三轮车、大大泡泡糖,这些我小时候都接触过的物品,还有和爷爷奶奶家相仿的生活场景展示,都带给我温暖的回忆。”她说,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变化日新月异,能为众多观众讲解这样的变革和故事,她感到非常幸运。
“早上7点在天津吃嘎巴菜,乘坐飞机中午就能到西安吃泡馍!”在第二展厅,来自天津的游客董长荣形象地道出了民航事业大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20年前他来过西安。现在他特意带妻子白利萍来,让她也感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在参观了成就展后,他们对陕西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社区建设、自然风光等印象深刻。“陕西很漂亮很现代。改革开放40年,陕西的发展有目共睹。”董长荣说。
在展览现场,西安市居民雷志林指着西安钟楼及附近建筑的老照片,感慨不已:“当年钟楼附近大都是民房,道路也没有现在宽。”改革开放后,怀揣技艺的雷志林外出务工,干过木工、瓦工,每天能赚5元钱。1987年,他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两层楼房,一时成为村里的“红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的生活,真是香甜香甜的!”他说。(记者/ 李龙飞)
来源/陕西日报
急救电话:120 0915-5210999
预约挂号:5270500
地 址:汉阴县北城街45号
网 址:http//www.hyxyy.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