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警惕 | 小包块渐变成30斤重肿瘤,医生提醒术后定期复查很重要!

有位患者左肾长了一个包块

原本以为切除好就相安无事了

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不是手术结束了吗?

所以就已经摆脱了病魔啦!

怎么还变成一巨大肿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王捷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李文滨副教授




巨大肿瘤形似西瓜,辗转求医


早在三年前,黄妈在体检时发现左肾下方有一拳头大小包块,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手术切除,遂开腹切除了左侧包块,病理结果为脂肪瘤。术后1个月,黄妈曾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未发现明显异常。黄妈以为,这个小包块脂肪瘤彻底脱离了她的身体,能重新拥抱正常生活了,便未再进行正常复诊。


哪知,好景不长,2018年8月份起,黄妈开始出现了上腹饱胀的症状,胃口变差,体重由116斤下降到106斤,脸蛋和四肢越来越瘦,而肚子却越来越大……之后,黄妈开始夜不能寐,运动后气短胸闷,后来连上楼梯都出现困难,行走活动明显受限……黄妈意识到,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便赶往医院检查。


来源:soogif


检查结果一出,却发现是左上腹出现了一巨大肿瘤,径面达至33cmX26cm。显然,这个“大西瓜”般的巨大肿瘤不是一日长成,定是这两年多的日日夜夜里悄无声息地长出。黄妈有些懊悔,辗转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却因肿物巨大,血供丰富,术中无法切除或担心大出血、休克死亡等原因,都未做进一步治疗。


来源:soogif


几经波折,黄妈决定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疗。



多处脏器推压移位,需进行手术治疗


黄妈入院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捷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详尽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巨大,腹腔内肝、肾、脾、肠道及后腹膜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受推压移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放射科、SCIU、麻醉科、输血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会诊下,最终黄妈被确诊为后腹膜脂肪肉瘤。



肿瘤最大径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王捷教授介绍,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liposarcoma.PRPLS) 在临床上少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 RPLS发病隐匿,早期多无临床症状,一旦发现病灶时,肿瘤多已巨大,边界欠清,手术难度大,若首次手术不能完整切除伪包膜,术后复发率高。


“创伤大、暴露难、切除边界难以把握是手术的难点,而且,这个手术还需联合切除肠道、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等脏器以后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以及包绕大血管导致分离困难及非常凶险的大出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李文滨副教授指出,控制术中出血是减少术后死亡的关键。完全切除肿瘤,是延长患者复发间期和延长患者生命的疗效最确切的手段。




肿瘤几乎长满腹腔,左上腹脏器脾脏、肾脏、结肠、小肠及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明显移位


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配合下,王捷教授、李文滨副教授团队为黄妈成功实施了“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左侧输尿管探查+左肾脂肪囊、左肾上腺、左半结肠、左侧附件联合切除术”。


手术过程


在将近5小时的手术中,术中出血仅200 ml左右,完成了这个让所有外科医生都深感棘手的疾病。黄妈的体重由术前104斤降至术后70斤。


手术标本重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手术室称重上限15Kg


专家提醒,术后这些事项需注意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恶性肿瘤,却是腹膜后肿瘤中最常见的。李文滨副教授表示,腹膜后脂肪肉瘤占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左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女无明显区别


腹膜后脂肪肉瘤还很“特殊”,放疗、化疗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作用有限。即使完全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所谓的R0),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的比例仍有50%。这是因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归根到底是“脂肪产生的肿瘤”,脂肪组织就是再次复发的潜在土壤,即使在首次手术时尽可能切除肿瘤,也只能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拖延肿瘤复发的时间,并不能很好防止复发。


因此,术后复查非常重要。李文滨副教授提醒,一般来说,常规术后1月复查,术后3年内,每3个月检查1-2次,3年后可每6个月进行1-2次复查。并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注意异常消化道症状(食欲食量、排便情况等)以及腹部异常包块。


术后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呢?王捷教授指出,需定期进行基本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及更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MRI检查等。






来源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通讯员 | 刘文琴、张阳、彭耀荣 


点个好看,让更多人知道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