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加强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我国的
传统节日。
春节(Spring Festival)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比起西方的圣诞节,我们的春节更加喜庆欢乐。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 )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比起万圣节,清明节多一分思想感情上的敬畏与缅怀。
七夕节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民间流传相当广泛,但内容基本一致,始终与千古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故事相连,代表了男女青年对美好爱情的企盼。
论浪漫,七夕节比情人节的节日起源来的更有戏剧性。
中秋节(Mid-Autumn Day)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与西方相比,我们更看中“家“的内涵与意义,家团圆,人团圆,小家聚力,爱之长存。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奋力前行,大国精神随处彰显。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是中国的民俗。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天下父母共同的节日,也教会我们一种责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守护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延续,不过洋节,过传统节日,更利于对现代年轻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利于一个民族的团结友爱互助与进步,也更能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和特殊魅力。
编辑|周琳涵 刘心恬
责编|袁凌云
初审|牛金亮
终审|马思提